自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以来,历经一年多时间,“中国制造2025”在逐步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效,成为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月23日在湖南长沙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更是强调“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资料显示,伴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陆续执行和推进,2016年《中国制造2025》由文件编制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5大工程实施指南以及服务型制造、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医药产业发展等3个行动(规划)指南发布实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批复5个城市和3个城市群开展城市(群)试点示范。从今年1—10月数据来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8.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出口增加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不得不说的是,近几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下降,部分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复杂性显著增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传统优势加速弱化、结构调整阵痛突出、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等一些结构性和周期性困难,“四降一升”问题突出。同时,一些发展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如房地产过热、实体经济利润急剧下降、资金(企业)脱实入虚、互联网发展“阴虚火旺”等阶段性问题也得以凸显,对经济发展形成不良的诱导。从长远看,这些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形成较大的阻碍。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所在,没有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今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特别强调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出振兴举措包括推动企业的品牌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外资引入、优化产业组织、公平竞争等多个方面,这是中央决策层意识到问题并力图解决问题的一个“药方”。
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入分析当前中国及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新问题,发现并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困难,借鉴国际经验,聚焦市场需求,以发展理念为引领,脚踏实地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看,中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低端,标准低,产业链上的企业良莠不齐,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甚至零利润”等杀鸡取卵的模式进行“自杀式”竞争,顾头不顾尾,早上不管晚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不但扰乱了市场和行业秩序,更对产业发展形成严重的干扰。最终陷入“质量上不去、品牌形不成、群众不满意、市场不买账、产品销不出、最终被淘汰”的恶性怪圈。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个需要全面系统、多方着力的宏大工程,必须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多个层次进行推进。
第一,有正确、科学的思维和判断。贯彻落实执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离不开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离不开及时进行动力转换,离不开经济、科技、文化、创意、品牌打造以及营销之间的共融共生。因此,正确、科学的思维判断和战略规划必不可少。
第二,紧跟市场需求是“中国制造”的“腾飞之源”。市场需求无疑是制造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忽视国际国内环境、忽视市场需求自说自话的行为都是站不住脚的,再好的产品也无法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是融入市场的“锐利之矛”。制造业应更加注重标准的打造,加大标准化体系建设力度,抢占标准制高点。以高品质为追求目标,不断创新和追求行业的卓越,规模企业应树立成为行业典范的决心,不能用得过且过、差不多的心态来发展制造业,否则,必将面临“有山也不高”“有路也不长”的困境。
第四,“工匠精神”是基础中的基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从标准高不高到企业有没有工匠精神,从是否真材实料到有没有话语权,制造业回避不了设计理念、模具控制、材料控制、制造控制等质量控制环节和技术突破。因此,质量是基础,创新是根本,科技是引领,文化是门面,品牌是名片,营销才是基础夯实后的自我展示工作。其中,“工匠精神”贯穿始终,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执行和努力。
第五,正确并积极地实施“中国智造”。制造业应更加注重与经济、科技、文化与产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改善创新创意环境,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科技文化对制造业的贡献率,将引资与引技、引智、引进先进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应孕育催生壮大“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做大做强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还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应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重大提升,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六,品牌打造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步”,要着重培育壮大品牌经济。这其实是知名度的问题,产品再好,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离不开持续深入广泛的品牌打造。只有品牌打造成功了,才能在发展中拥有话语权,才能制定具有公信力的行业标准。
第七,正确认识和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进智能制造和媒体融合传播,要进一步提升媒体对制造业和投资环境信息发布和传播。互联网的重要属性是互联互通,便捷性、广泛性、融合性以及传媒属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制造业并不是“闭门造车”,在当前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属性越来越复杂、形态越来越高级的情况下,忽视“互联网+”的力量,忽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和功能,忽视融合传播的力量,必然会“道阻且长”,甚至是“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今年,从我们走访的四川重型制造业的几个龙头企业情况来看,其中有两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但笔者问到其市场占有率的时候,两家企业均表示很不理想,在国内尚不能首屈一指。两家负责人表示情况复杂,但品牌知名度、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是主因,这些问题都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
在这里,笔者还是要以智能手机的发展为例。就在1-2年前,国产手机根本无法与国外大牌手机抗衡,尽管硬件堆砌、价格极低、噱头十足、营销手段多样,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手机“中国制造”的低端、工艺粗放、人性化差、美观存在较大差距、常用关键功能严重不足、整体使用感觉存在严重差距这一事实,“傻、大、粗、黑”是大多数中国制造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曾想,如果中国手机能在人性化功能、美观度、照相功能方面和国际大牌相差不远,面对国产手机与国外知名品牌如三星、苹果相差一倍以上的价格差距——当时国产高端机型3000元左右已属天价的状况,又何必花6000元左右的高价格去购买他们的旗舰机型呢?因此,手机产业的状况就很能说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十三五”时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的一个时期。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必须积极贯彻中央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有关精神,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方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龙顺,国智网执行主编,四川省社会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