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品牌日确立:中华老字号迎来良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0 10:24

  擦亮中华老字号

  

中国品牌日确立:中华老字号迎来良机(图1)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品牌日确立:中华老字号迎来良机(图2)

  图①:狗不理包子制作师傅邢素梅在捏褶花。记者 龚相娟摄

  图②:沈广隆剑铺的铸剑人正在雕刻剑身上的零部件。吴楠摄(人民视觉)

  图③:沈广隆剑铺的铸剑人正在打铁,为铸剑做准备。吴楠摄(人民视觉)

  图④:沈国兴在制作高级定制的黄金凤冠。记者 励漪摄

  图⑤:于葆墀在去除枳壳的瓤。记者 贺勇摄

 

  5月10日是首个“中国品牌日”,而历史悠久传承绵长的“老字号”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品牌结晶。

  当下,老字号又逢良机:今年1月,16部门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体制到观念,老字号正经历着怎样的转型与改变?从产品到技术,在变与不变之间,老字号百年“质”造的底蕴是否可找到新的着力点?从“互联网+”到“走出去”,老字号的振兴探索哪些新路径、新方法?记者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展开调查。

  当老师傅携手新学徒

  ——“唯有匠心,方能不负人心”

  记者见到沈国兴时,他正在工作台上用小锤将一片纯金打成一只蝴蝶模样。一盏老式的台灯照着眼前的区域,金子在灯下泛着光,映得他镜片后的瞳孔也仿佛闪着金光。抬起眼,他笑言:“干我们这一行,很伤眼睛。不过干久了,很多时候凭感觉就行。”

  这一顶凤冠,由上百个“零件”组成,除了主体的一龙一凤,还有大大小小的蝴蝶、花朵等,每一个都是这么“笃笃笃”“当当当”地,从一块块薄薄的金片演变而来。

  沈国兴是老凤祥金银细工工艺的第六代传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他师傅现为老凤祥的总工艺师,也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而步入北京同仁堂于葆墀师傅的工作室,记者最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浓浓中药香气扑鼻而来……

  59岁的于葆墀是北京同仁堂中药大师,从事中药炮制已有38年。此时他正在炮制“麸炒枳壳”。只见他先用中火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片刻工夫,锅中冒出青烟,这时他再将枳壳片倒入锅中,不断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直到枳壳片表面呈米黄色时取出。

  从选药到炮制,于老尽量亲力亲为,“中药饮片的炮制工序前前后后共有5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中药,来自于自然,成就于人心。唯有匠心,才能无愧本草,不负人心。”于葆墀说。

  谈及“老字号”,我们总是很容易联想到在工作间里勤恳劳作的老匠人们。几十年的光阴里,他们有的工作地方换了好几个;有的所用工具换了好几种;甚至有的连生产的东西都变了样。但正如天津狗不理的李北师傅所说,“无论技术、世道如何改变,‘质’不可变。静下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这就是匠心独运……”

  既有老师傅的坚守传承,也有不少年轻面孔的革故鼎新。

  牛秀娟,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初见时本想先看看这位80后的包包子绝活,但牛秀娟却说,她更擅长的,是“量化经验”。

  “原来靠经验,现在靠经验+仪器。我的工作就是把经验量化,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牛秀娟说。在这方面,她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

  2002年,牛秀娟跟着师傅去河北一家加盟店指导。上午10点开始和面准备中午做包子,师傅只叮嘱了一句“加点温水”就去做其他事情了。当时牛秀娟想着还有两个小时才包,面发得太厉害不行,就加了少许凉水。12点包好后开始蒸,但包子死活都发不起来。

  “师傅当时说的加温水是根据当时季节和温湿度做出的判断,靠的是多年经验积累。”牛秀娟说,“我就开始琢磨、实验,将这些经验、细节测出一个数据,保证每次做的包子质量和口感稳定。”

  牛秀娟说,“纯手工制作的包子,也可以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产品也会更稳定。”

  在沈国兴隔壁的工作台,也有一位年轻人,即他的徒弟、第七代传人周天应。与前代所有传人不同,周天应是科班出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硕士毕业生。

  “刚入行时,我的内心非常撕扯、迷茫,因为感觉艺术和工艺是两条路。艺术主要体现的是个人情感,是需要无中生有地去创造的。而工艺品更多地讲究实用性和耐久度。”周天应说:“经过和师傅几年来的学习探讨,以及公司安排的一些培训、实践,我渐渐找到了方向。其实工艺只是一个技巧,要承接下去,就要不断适应时代,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创造。”

  “现在明白了,学工艺就是要吃萝卜干饭,花三年五年打基础,然后才可以生根发芽。”周天应说。

  “愿意静下心来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沈国兴坦言,老凤祥一度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近年来,企业通过引入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持股,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机制等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老工匠们是宝,年轻匠人们则是老字号振兴的希望。但很多老字号面临年轻人才的流失问题。”中华老字号振兴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尹杰表示。

  “关键是要为年轻的工匠们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发展条件。”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表示,“如果不能用好的待遇滋养匠人,又凭什么留住他们呢?”

  “老字号的传承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老字号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工匠教学基地”,鼓励老字号技艺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授徒传艺,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当老工艺遇上新受众

  ——“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要买中式礼服,第一时间就想到去老字号,觉得手艺好,质量有保障。”北京的小刘马上要办婚礼,相继去了几家知名的老字号选购旗袍,“但真的去了,却有些失望——价格贵还是其次,关键是款式太老。”小刘坦言。

  老字号,一直以其老工艺、高品质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但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品牌某种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少老一辈人觉得“变了味儿”,又有不少年轻人觉得“太老土”。

  统计数据同样印证了我们的调查: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介绍说,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大致上三分之一好过,三分之一勉强,三分之一艰难。

  “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新精神。现在一些老字号营销手段过于落后,不擅长使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营销。品牌塑造对于年轻人也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在产品的技术和研发上缺乏投入,自然是把消费者越‘推’越远。所以老字号要想创新,需要走出墨守成规,吸纳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从而使老字号得以传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系主任李自杰说。

  创新,几乎是每一位受访专家都提及的“关键词”,但在走访中,也有不少人感慨,创新是好,但可别“跑偏”。

  “现在很多老字号店里的东西,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点心铺里卖烟酒,刺绣铺里又有明信片,感觉就是进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商店,完全变了味儿……”旅游达人芳芳有些遗憾。

  在创新与传承间,如何才能找到抓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浙江龙泉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掌门人沈新培老爷子。

  已近古稀的沈新培师傅铸了一辈子剑。炼钢、打铁、雕刻、打磨……这些铸剑古法,早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中。走进沈广隆剑铺,更像是进入一个宝剑博物馆,各式刀剑令人目不暇接。在一柄玄武剑前,沈新培介绍说:“这把剑工程费时6个月,经过手工折叠锻打至6000层,既让细化钢质颗粒结构严密,又使剑体坚韧锋利无比。”

  时光荏苒,冷兵器时代早已远去。与此同时,经过精心设计、手工古法打造出的宝剑制剑成本太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过于“奢侈”。“时代早就不同咯,这种剑真正会买的人不多。”沈新培坦言,“有段时间,宝剑的销量受到冲击,有的剑铺甚至坚持不下去,关了店。”

  变,必须得变!但问题是,怎么变?

  “其实,只要朝着客人的需求靠一靠,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沈州,沈广隆剑铺的第五代掌门人,带我们走到剑铺的另一角,这里放着一些不同风格的剑。“我们将剑铺生产的剑定位成旅游剑(旅游纪念品)、武术剑、高端精品三类。”沈州说,“高端精品依旧遵循着古法制剑的理念,而其余两种在生产时会运用一些机械辅助,设计相对简单,价格自然降低许多。”

  收效如何?沈州介绍说,2015年和2016年,“高端精品”仅售出3000把,而“旅游剑”和“武术剑”的销售量分别为13万和17万把,销售额是前者的2倍和2.25倍。

  “老字号要创新,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并与受众的需求相契合。在长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保持工艺、品质不变,适当在载体上创新,是一种相对低成本、高成效的方法。”尹杰表示,“就好比,卖宝剑的当然不能去卖巧克力,但却可以通过增加新款式、适当改变外形等方式拓宽销路。”

  “老字号发展,必须要顺应技术的变化。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创新原则: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于葆墀举例说,乌鸡白凤丸是同仁堂的名牌产品,深受欢迎,但是药丸大,携带和服用都不方便,就把它改为口服液和胶囊,既保持了原有的疗效,又克服了丸药的缺点,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

 

  当老品牌步入新天地

  ——“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

  和沈州聊天,“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等字眼常从他口中蹦出来。虽然从事的是老手艺,沈州对于市场上推陈出新的新方法、新材料等都格外重视。早在2004年,不少企业还不知道互联网销售这回事的时候,沈州就已经将剑铺开到了互联网上。

  “过去快消品的渠道都是走商超,现在是以电商为主,同时做便利店和精品超市。”狗不理食品公司总经理张营同样表示,跟随市场变化形式,线上营销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需要主动去做。

  2016年,狗不理还尝试了产品众筹。“我们研发出新产品后,想知道消费者是否喜欢,就先推出试吃环节。”张营说,第一次产品众筹是蟹黄包,在网上以很低的价格推出。“预想能有几千人试吃反馈就行,最后收到1万多份订单!”

  相关专家表示,“所谓的拓宽渠道,也并非简单地搬上网——众筹、试吃、冠名节目、微信公号软文……方式千千万,关键还是需要转变老观念。”

  除了国内市场的拓展,更有些老字号开始在海外探寻发展的“新天地”。

  前不久,狗不理集团在澳大利亚与一家保健品领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此前,2014年狗不理投资澳大利亚一家咖啡连锁店时,网上还曾有过调侃,说包子和咖啡的搭配很奇特。

  “作为老字号,最核心的是产品,但最珍贵的,是品牌的理念与文化。”张彦森表示,“我们不是要在咖啡厅里卖包子,因为那样根本不符合外国顾客的需求。但我们也的确在尝试些别的方法,比如把咖啡店里的蛋糕、巧克力等做成包子的形状,顾客们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走出去’。”

  “就现状来说,我国大部分老字号在‘走出去’方面仍在路上……”相关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老字号都是食品生产、药品生产方面的,在国外获得认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产品的设计、推广难以与外国受众的需求相契合,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老字号在国外的发展。”

  “但也要看到,外国市场依然有着很多的机遇。”品牌策划人俞女士表示,就以服装类老字号企业来说,很多外国的知名品牌都相继推出“中国风”系列,也体现出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老字号企业拥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是无法效仿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振兴老字号,更应放在传统文化复兴的高度。让我们的孩子更了解老字号的文化,让外国友人更了解中国;润物无声的展示与传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振兴。”尹杰表示。

  本期统筹:申 茜 禹丽敏

  版式设计:沈亦伶

  记者 贺 勇 励 漪 方 敏 龚相娟 王 珂

  #p#副标题#e#

  奏响中国品牌的强音

  ——写在首个“中国品牌日”之际

  经济强国历来是品牌强国。如果说消费者通过苹果、波音,认识了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熟悉了德国;世界也正通过海尔、华为、阿里巴巴、中国银行等一批闪亮的中国品牌,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

  “金杯银杯不如产品口碑”。国务院批复将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体现了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展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定决心。

  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中国品牌砥砺前行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打造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这样强调,指明了品牌发展的方向。

  从贴牌到创牌,中国品牌砥砺前行。本世纪初,中国已成为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如今,通过自主创新,不少中国品牌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11年的创新企业,已成为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第一品牌”,2016年销售额达到约100亿元。大多数国外消费者在挑选无人机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大疆,中国品牌扬眉吐气!

  从低端到中高端,中国品牌腾飞跨越。中国的高铁装备、移动通信,在一个个高端领域,正凭借过硬的技术、可靠的质量赢得口碑。品牌迈向中高端,可以有更多的溢价空间。在鲜酿啤酒厂遍布每个小镇的“啤酒故乡”德国,当地啤酒普遍售价在0.8到1欧元,青岛啤酒的售价则达到3欧元左右。“品牌要高端,产品必须高端。青岛啤酒100多年来传承的高品质是支撑高价格的‘撒手锏’。”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表示。

  从国内到国际,中国品牌遍地扎根。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美的收购库卡、中粮收购荷兰尼德拉,部分中国品牌快速成长,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也在发展中国家生根结果。小米、OPPO、vivo、联想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大受欢迎。

  攻坚克难,步履铿锵,中国品牌结出累累硕果——2005年,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以上的企业没有商标;到2016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到369.1万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同样是2005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等4个品牌入选;2016年,已有36个品牌入选,与美日等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品牌强国建设任重道远,质量是基石、创新是动力、文化是内涵

  中国品牌已实现了不起的跨越,然而,要成为一个品牌强国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向外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较弱、品牌话语权较小、品牌总体形象仍然有待提升。向内看,一些消费者更喜欢选择国外品牌,热衷海淘、代购,折射出中国品牌的差距。

  打造品牌强国,质量是基石。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王海东介绍说,质检总局近年来通过开展“筑篱”专项行动、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等,推动10类重点消费品合格率提升5.2个百分点,电商产品合格率提升11.4个百分点。中国品牌要想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必须做细做精做强,做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好东西”。

  打造品牌强国,创新是动力。“单靠买技术,品牌立不起来。要打造出中国品牌,关键是企业一定要有自主创新能力,一定要走原创的道路。”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高铁、4G走出去在全球赢得好口碑,说到底靠的是创新。创新程度如何,决定着一个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走多远。

  打造品牌强国,文化是内涵。加强品牌建设,就要以自主品牌为载体,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目前,我国品牌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还不够,一些中华老字号因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原因面临发展困境。要想形成中国品牌的独特优势,有必要扬长避短,发掘品牌的独特优势,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量。

  无论是质量提升、技术创新,还是文化传承,品牌建设都离不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企业只有潜下心来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好品牌才能灵动持久。

  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需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

  创品牌不易。可喜的是,今天中国品牌正面临大好机遇,迎来品牌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国加快品牌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说。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制造业领域一大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门类齐全、规模已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优势行业的品牌发展成效显现,特色区域品牌日益增多,特别是部分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同时,支撑品牌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监管等体系架构初步形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深入,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这些都为加快品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放管服”改革推进,中国企业商标注册更加便利,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为品牌保驾护航。“企业商标注册最担心的两件事:一是商标能不能注册下来;二是商标会不会得到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副局长崔守东介绍说,工商总局正深入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申请受理通知书发放时间已缩短到3个月以内,近90%的商标注册申请通过网上提交。“以前发布新产品,最担心山寨。现在对侵权打击更加严格,我们这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好多了。”湖北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创品牌、创名牌,环境越来越好。

  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为中国品牌挺进中高端提供着新的平台。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企业对国际市场、消费者习惯、前沿创新的了解在加深,有利于企业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使中国企业能够与沿线国家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带动更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品牌日”只有一天,但中国的品牌建设却需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

  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品牌必将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强音!

  (记者 丁怡婷)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