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成都:汇聚城市建设文化支撑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8 16:01

  10月3日上午,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张睿成为成都博物馆新馆的第100万位参观者。“我这次是带孩子来的,想感受一下成都的历史文化气息。”张睿说。作为纪念,成都博物馆赠送张睿的礼物是以经穴漆人为元素研发的文创产品。成都博物馆新馆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参观量突破百万人次,日均参观者上万人次,最高一天接待观众超过3万人次。这样一组数字,正是成都汇聚城市建设文化支撑力的缩影。

  多供应高品质文化食粮

  10月3日,在成都博物馆皮影戏展区,观众钟燕整整一个小时紧跟在讲解员身后津津有味地听讲解。“国庆长假,我们一家人都来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透彻了解成都的历史文化。”钟燕说。据介绍,成都博物馆新馆历时6年建成,馆内收藏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代,精良的展陈设计连接成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批首度揭开神秘面纱的珍贵文物让市民一睹风采,规范专业的讲解服务更是为博物馆锦上添花。

  “‘成博’现象折射出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场馆,成都博物馆能迅速获得公众青睐,靠的是它所提供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食粮。此外,日常惠民演出经验给成都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启示: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让文化产品真正被社会大众充分消费,并成为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

  为此,为了提供给公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成都的博物馆下足了功夫。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季”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讲座、曲艺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形式,为全国各地参观者奉上三国文化大餐;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一课”系列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已开办4年,成为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品牌阵地;金沙遗址博物馆一场接一场的高规格展览提升了观众的欣赏品位。此外,建川博物馆等一大批民办博物馆不仅通过“以馆养馆”建立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链,还不断寻求合作、扎根社区,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载体。

  品牌活动培育文化消费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引导着文化消费习惯。据了解,今年国庆期间,成都市文广新局打造的“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这一全新公益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走进公众视野,全部免费的11场主体活动和300余场配套活动把交响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高雅艺术打包推向市场。

  自2015年6月30日首场《乐动蓉城》大型月末惠民音乐会举办以来,成都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每月一场演出的低价惠民方式,实现了高水准音乐会的常态化举办。同时,“百威风暴电音节”“草莓音乐节”等商业性音乐演出的连续举办,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消费。据统计,仅今年“五一”期间,2016成都之春室外音乐会七大主题活动和六大配套活动吸引35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节日消费近3000万元。

  “如果市场上高雅艺术供给偏多,人们的艺术和审美品位就会随之提高,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也会渐渐增大。”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营造了推动音乐产业和文创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国际和国内领军音乐企业正积极对接落地成都发展事宜,有力推动音乐产业和文创产业资源向成都聚集、孵化和发展。

  打造国际文化都市

  今年9月8日上午,“成都文化周”活动在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非遗展示等多彩活动。当地中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蜀绣、传拓、剪纸、茶艺、绳编等多项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读中学的珍妮抚摸着现场的蜀绣大熊猫说:“明年暑假一定要去成都看看。”

  除了大力发展音乐产业,近年来,成都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了国际非遗节、国际创意设计周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成都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定位也很符合自身实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说,不论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精彩纷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都为成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日,成都市规划局透露,由其编制的《“成都中心”规划方案》已通过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根据这一方案,未来成都将在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后子门片区打造占地上千亩,集文化中心、城市遗址、中央公园和产业高地于一体的新地标,恢复历史遗迹,复兴历史文化,重构城市中心。此外,在其打造过程中,现代中央商务区理念被融入其中,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格局。

  成都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师江表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围绕“两力”构建“五大体系”,即围绕提升成都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魅力,彰显成都城市品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文化活力;以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形成音乐诗歌之都、非遗之都和博物馆之都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和创建西部文创中心城市五大体系为支撑,谋划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刘 涛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