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加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门书店”
“国门大舞台”
“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服务活动
防城港市海上国际龙舟赛
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
中越青年界河对歌
“国门文化驿站”
市民在北部湾海洋博物馆参观
宾 阳 郭凯倩
11月16日,广西防城港市委在《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依托特色鲜明的“边、山、海、民”文化元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市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边海文化名市。
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城市,防城港最近两年发挥“地缘相接、海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城缘相交”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优势,创新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和实践边境地区、海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中国—东盟马拉松绽放友谊之花
秋季是马拉松的黄金季节。地处北部湾之滨的防城港市拥有全海景跑道,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11月19日,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马拉松运动员在这里释放激情,畅享马拉松的乐趣和北部湾的美景。这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友谊盛会。除了“长跑之国”肯尼亚的强劲选手,来自越南、老挝、缅甸等7个东盟国家的选手达148名。
“我在国内就知道一河之隔的防城港很繁华,这次比赛给了我一个机会近距离地了解这个城市。”越南选手阮氏莺在获得女子1/4马拉松冠军后说。
“这是我第2次参加中国的马拉松比赛,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非常开心。”男子组1/4马拉松冠军得主、来自越南的黎文涛说,他经常参加越南与防城港组织的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交流,“中越界河对歌、足球比赛等活动对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
老挝驻南宁总领事馆领事随员博学说,这样的比赛能够助推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此次老挝共派出16名选手参赛。
海上国际龙舟赛、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赛、中越边境(东兴—芒街)青年界河联欢……防城港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文体交流可谓四季花开,防城港将“开门见东盟、迈步就出国”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睦邻友好的文化优势,不仅加强了防城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友谊,更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一个舞台。
“防城港与东盟国家保持着频繁的文体交流与合作,使当地与东盟国家的民间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的‘防城港渠道’。”防城港市常务副市长唐轶昂表示。
文化睦邻构建和谐边境
在防城区的里火口岸,长年累月活跃着一支由上千辆板车组成的货运队伍,为中越边民的边贸往来提供运输服务。他们来自附近的村屯,每天来来往往的身影已经成为防城港边境线上的一道风景线。
国门文化驿站是这群务工人员的文化之家。歇息时间,他们不仅能在这里看书打牌、唱歌跳舞、看电影、打桌球,还成立了自己的文艺队和篮球队,时常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为保障边境沿线群众的文化权益,完善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树立国门形象,防城港启动了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工程,包括国门文化大院、边境非遗保护示范带、边境数字文化长廊、边境文化交流微信平台、边民文体联欢、边境爱国文化服务、爱国固边文化志愿服务、边境乡土文化人才库、国门书店等系列项目。
“希望该工程能基本满足边境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达到丰富边民生活、活跃边境文化、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目的。”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黄强余说。
按照“一院十有”的标准,防城港在沿边道路的行政村已建设了15个美丽规范的国门大院,并重点打造东兴中越元宵足球友谊赛、中越界河对歌、垌中镇细坑大板瑶阿宝节等7个跨境文化项目,引领边境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边民联欢活动,增进两国边民友谊。
据防城港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16年底,防城港和越南下龙市缔结友好城市,防城区与越南海河县缔结友好区县,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与越南芒街茶古海滩景区共建友好景区,中越友好村屯更是遍布防城港边境线的各个乡镇。
建设边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今年起,防城港国门文化大院“周周演”项目启动,边境沿线的长山、班埃、交东等15个行政村以自发组织晚会、村际文艺交流巡演、文化下乡等形式,实现国门舞台周周演。“村里每年组织文化活动20多场,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意思。”江平镇万尾村党支部书记武明志说,经济发展起来了,精神家园也需要充实。
2015年起,防城港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有缘”为主题,着力打造具有“地缘相接、海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城缘相交”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形势下加强防城港边境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进睦邻友好的重要举措。”防城港市文化委主任许大俭表示,防城港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高了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发挥出文化在稳边、固边、兴边方面的重要作用,扮演好“文化戍边”的角色。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防城港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探索出卓有成效的特色经验:利用村居闲置场地、旧有戏台等搭建国门文化大院和国门文化大舞台,在沿边沿海建设一批国门文化示范村,形成边海文化长廊;利用边山海的文化资源,建设京族高跷、独弦琴、大板瑶民俗活动等非遗展示馆(展示室)、传承基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实施边境地区博物馆提升工程,建成一批反映边疆历史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举办跨境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和文化交流、比赛,从市级层面到村级层面全面开花;发动迁徙定居的新市民成立“候鸟”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50个行政村配备文化志愿者;开展流动服务,通过“文缘号”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中间平台、“科普大篷车”等,开展图书借阅、演出、展览、培训等流动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送达边境乡(镇)、边境村。
如今,投资近10亿元建设的图书馆、北部湾海洋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伏波文化公园、国学文化长廊等设施,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和防城港的地标,彰显了港城的海洋文化、边关文化、民族文化;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的“文缘号”流动文化服务迄今已达600余次,服务人数达50余万人次,实现年送书下乡2万多册、送戏下乡300多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6万多场,组织群众文艺演出3300多场;打造了“欢乐西湾”“欢乐海洋”“边城欢歌”“明江之夜”“国门歌台”等常态化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品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频高质高效;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的公共文化数字平台——“防城港文化云”数字服务平台即将上线;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已为全市23个乡镇文化站、174个行政村(社区)、40个边防警务室配备了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在建设边海文化名城的道路上,防城港人正在迈出自信的步伐。
链接
沿边“文化睦邻”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带
在东兴市、防城区实施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工程建设,分三类标准实施国门文化大院工程。国门文化大院设国门大舞台、文化广场、“四室一厅”等基础设施,配备一批数字化设备和文化专管员,每年开展活动12次以上,其中,一类大院对越南文体活动不少于3次,文体活动群众参与率在35%以上,每年举办培训班6次以上,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新要求,突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固边、安边、兴边新作用,形成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临海“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带
在港口区实施沿海地区文化惠民示范工程,以港口区生态环境优良、农村人居环境和风貌良好以及工业企业集聚的优势条件,分类实施以“文化进企业、进移民社区、进自然屯”为抓手的文化惠民示范项目建设,造点、连线、扩面,打造一批文化惠民示范村、屯和文化惠民示范企业,深入村屯企业服务最基层群众职工。
山区“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带
在上思县实施“十万大山文化家园”文化扶贫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壮(瑶)文化志愿服务队和乡土文化人才,满足山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形成山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工作经验和做法。
环西湾文化体育休闲服务示范带
防城港主城区由三岛三湾组成,环西湾文化体育休闲服务示范带借今年11月举办的防城港国际马拉松赛的有利契机,以北部湾文化广场、西岸公园、龙马广场、伏波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和环西湾步道为依托,建设国学文化长廊等一批文化服务设施,形成以环西湾文化体育休闲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活动场地需求。
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
根据防城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建设市非遗展示馆等9个非遗展示馆(展示室)、传承基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20公里范围内形成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并制定了服务标准:各非遗展示基地每年举办非遗传承培训不少于3期,非遗展品固定展出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举办非遗展品展演巡展活动,每年组织各非遗点展品巡展不少于3次,至少举办一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各非遗展示基地每年新增展品数量不低于展品总藏量的10%;通过京族“哈节”、独弦琴、大板瑶、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等,逐步形成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