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许晓雯 毕中林  发布时间:2017-12-21 12:18
       中国时代文化网讯     2017年12月17日,由作家出版社、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东莞市文联承办的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
      研讨会现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文艺报》主编梁鸿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以及东莞文联文艺创作部负责人胡磊等领导、嘉宾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主持。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2)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在发言中表示:《一抹沧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厚重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着非常真切的生活经验,对渭北平原农耕生活、乡土生活的呈现,体现了一个作家对故土的热爱与真情,给人非常深的感受和印象。一是保持了小说原生态和原汁原味的品位;二是这部小说对中国农民的生存图景有一个集中呈现;三是把大历史和小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这个历史转折中,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痕迹、印痕划出来了;四是小说的语言独特,将地方方言、民俗、土语的魅力都呈现了出来。语言本身是有特色的,有力量的,而且有感染力的。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3)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对作家出版社和出席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评论家致以感谢。他认为:《一抹沧桑》的出版标志着广东又出现了一部优秀的精品力作,又出现了一位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整部作品主题格调高雅,故事性强,语言纯正,人物形象生动。文学是人学,《一抹沧桑》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在人和历史的结合描写中,塑造了几个真实又具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像陈老五、马九、智亮、麻娃、宏斌等等,这些人应该说都是个性鲜明的,构成了独特的中国百姓的群像,这样的笔墨对一个年届中年才开始文学创作的作家而言,确实难得。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4)
      著名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表示:这部近八十万字的长篇是作者回望故乡,回忆深思生存状态和对农耕文化细节的珍贵记录,是农民与土地血缘关系的真实写照,讴歌了农民的勤劳,重新认识了中国农民和故乡。这本书真实感很强,是发自内心的创作,里面有一个细节:他的家里只有一件雨衣,家里人穿着雨鞋,挽着裤腿,送他上学,在雨雾里,看着自己家乡,他觉得这是人生的一个界面,家乡从此变成故乡了。作者还原生活的能力比较强,情景如画,鲜活地还原了各式各样的场景。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5)
      青年评论家、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负责人胡磊,代表东莞市文联和东莞市作家协会对作家出版社和广东省作协等对东莞文学事业发展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敬意。提出此次活动结合东莞文联“飘香”“繁星”“传薪““扎根”“筑巢”五大行动和“到人民中去”“东莞好”“全民尚艺”三大文艺品牌活动的具体实施,通过宣传推广,提高东莞文学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认为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乡土中国的现实,我们在陈玺的小说中看到了当下中国城乡秩序和乡土族群生活的真相。《一抹沧桑》不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隐喻,更是中国乡村生存图景的映照寓言。东莞本土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崭新变化尤其具有代表性和中国特色,东莞城乡这近四十年的中国经验和现象,对东莞作家来说也具有文学史意义,这也是东莞作家的天然优势。东莞文学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保持某种同声共气、同频共振的契合。在个案意义上,东莞作家群落创作出中国文学“东莞制造”的实践范本,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6)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邱华栋谈到:为什么叫《一抹沧桑》?不是那种一百年沧桑,这是选择了其中主题时间的叙事线,二十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来叙事的,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陕西渭北平原上的那些人的生活。我认为这个时代的背景选择得非常好,题目也比较贴切。在形式上,结构整个比较绵密。黄土也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细,是从内蒙高原上吹过来的细小的尘土,抓过来细细观察,每个颗粒都是很细很小。陈玺人在广东,心在陕西。但是,这客观上又丰富了广东文学的当代传统,补了广东文学的短板,变成了广东文学的一个新传统。一拿到这个作品,觉得又是一部白鹿原,有这种直觉的反映。而且从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这样一个大的时间来点,再回头看我们走过来的路时,我们看到了在那些历史的关头,艰难的时代转身,而时代背景下的那些小人物也在非常壮丽地、在激越地努力生活着。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7)
      《文艺报》主编梁鸿鹰认为:这部小说继承了当代文学或者乡土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传统。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再次重新描绘这百年以来的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中俊明的一生和壮年时期的主要经历,和叙伦这两个人,我认为不仅是这部小说里面写的最好的,也是近些年来写得最好的人物。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他会重新认识中国,它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一个人和人距离,依靠这种秩序去推动每个人生活的社会。他把这个真理都揭示出来了,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这个小说是经得起认真、深入地探讨的一部作品,从艺术追求上来说,它把百年史和个人史融合起来,交织起来。给我们城市生活、乡村生活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借鉴。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8)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白烨谈了两点感受:第一是这部作品非常接地气,有底气。这部作品全是靠小人物,小日子,小细节支撑起来的。第二个感受是,这个作品写出了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乡土文化,或者农耕文明非常发达,非常深厚的一个地方。整个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乡土社会有秩序,有逻辑。首先一个是生存,民以食为天;再一个是吃和笑,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两个要点,这两个要点构成他们自己的主旋律。乡愁、乡情,这种情怀对于一个人不管在哪儿,尤其在南方这种开放城市,它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9)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这部小说确实让我很吃惊,是一部非常独特,具有个人写作风格,甚至有个人美学风格的一个长篇小说。小说很厚重,很扎实。陈玺到了东莞之后,回过头来看早年的生活,他一方面可能想尽量地保持一种生活的完整感,他背后有一个价值取向,把他记忆中的他认为值得记忆的东西保留了一种原生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0)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有生机、有生命力的。具体来说,小说写的时代变迁中的各种乡村人物的变化,他们命运的起伏,层叠起落,从而写出了乡土中国精神善变,写出了乡村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是一个大架构,在一个村落里面,乡村就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写出了微妙复杂的人物关系,拐弯抹角都能照顾到,他对这些拿捏的分寸非常精准。而且对乡村生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一点有人谈到,我好像在这方面处得不多,人与土地的关系渐渐疏离了,而作者对这种情感表达的非常充分。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1)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说,《一抹沧桑》的价值一方面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了一群人,一段历史,在那个地域和时代,小说写出了一种情怀,这个小说的价值也是文学意义上的。另一方面,小说对民俗风情自然景观有体察,对深厚的历史积淀有透彻的思考,对人性、人情也有独到的发现。除了开头三四页的概括以外,这些文学思考还是散布在厚厚两本书的章节的。《一抹沧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细节,是中国故事的珍贵文本。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王秀涛说,小说的叙述非常结实,经得起推敲。但是,这种写作难度非常大,我觉得它是一种反结构,反技术的写作。小说的结构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结构,两者是统一的关系。还有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它不是强制性的解释,也不是想象性的判断。乡土生活包含着一种完整性,它没有被随意和切割的痕迹,它内部的这种变化是非常自然的呈现。所以我觉得《一抹沧桑》是一个真正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乡土的写作,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越来越少,我们把这个作品放在当下创作里面探讨,十分有价值。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3)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说,我觉得这些年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非常罕见的一种就是你会发现我们基本上都是落在一个无限萧条,没有活力,苍白的一个生活背景下。我觉得这两年有一个美好的现象,包括出的《陌上》,包括《一抹沧桑》它恢复了一种乡土叙事的活力,让人觉得特别踏实。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4)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本书责任编辑李宏伟说,当代文学目前很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写作者都不是专业作家,而是在工作之余来写作的。我能看到,陈玺虽然是一个业余的作者,但是精神是专业的精神。并很期待看到陈玺新的作品,有机会的话再继续合作。
 

陈玺长篇小说《一抹沧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15)
作家简介
       陈玺,生于1966年,陕西乾县人。武汉大学毕业,经济学硕士,中国作协会员,律师。曾在高校任教,现为东莞市工商局副局长。执迷于思考社会领域的非线性机制,将耗散解构理论应用于经济和认知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了长篇小说《暮阳解套》和《一抹沧桑》。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作家》《飞天》等杂志发表多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
      小说《一抹沧桑》将人放在天地嬗变下稼穑劳作的场景中,以工笔与写意融合的手法,还原了华夏数千年的农耕生活,把准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脉搏。渭北塬上的风俗、习惯、饮食、戏曲等,贯穿始终;阉牛、剿猪、配种、杀猪、爆米花等,不离其中;放炮、掏鸟窝、骑驴、偷瓜等,点缀其间。陈玺表示,谨以此书献给赋予他人生底色,并随着年岁的增长魂牵梦绕的不断远去的故乡。同时祭拜苍凉的黄土地上亦如草木一样已经凋零的先辈们。

                (许晓雯  毕中林)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