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海月明——东坑镇丁彭黄诗文集》问世刊行。
本书由东坑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东莞市作家协会东坑分会编,东坑籍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作序,本书收入本片区重要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囊括自宋代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的代表作近300篇(首),合计30余万字,分古代卷和当代卷两部分,将丁彭黄三村历代诗文作品汇编成集。
据悉,东坑镇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之一,也是东莞市十个入选镇街之一,“丁彭黄”片区同时入选全省首批典型村。因此,可以说此片区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东莞样本”。
在东莞市东坑镇,有三条村子被寒溪河所环抱,一衣带水,自北向南,呈之字形,布局颇为独特。这三条村就是丁屋、彭屋和黄屋村,自古人文荟萃,是东坑镇历史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近年来,东坑镇统筹三个村的山水林田湖资源,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以“山水新天地”为主题,一体推进三条村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完善配套、强化特色等多项工作。同时,东坑镇按照美丽圩镇建设要求,结合城管片长制实施,开展“三线”整治、“六乱”管理、生态环境整治以及道路升级改造等,提高风貌带环卫管理水平,推进“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美丽圩镇建设,全面提升东坑生态人文格局,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山水栖居典范。
为挖掘这个片区的人文历史,展示本土文化,塑造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东坑,东坑镇文联、东莞市作协东坑分会特策划了此书,组织省市作家,深入采风,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原始素材,然后精心撰写成文。本片区的核心风景旧称“月明湖”,现将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命名为“山水新天地”,包含丁屋、彭屋、黄屋三个村子。本书搜罗本片区重要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囊括自宋代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的代表作,既包括古代文人的作品,也包含现当代作家作品,将丁彭黄历代诗文作品积微成博,包罗万有。其中,本书古代卷所录古诗文以曾海津、杨星丽著《鹤州烟霞——东坑历代诗文辑注》为蓝本,为了便于阅读,凡古代诗词文均作注释,统一采用脚注式,注释者均为曾海津、杨星丽。搜罗广泛,涵盖众多;注释精准,考证详细;编撰有序,体例有法。当代卷则分散文、特写、诗歌、联话和掌故等。充分反映了南粤文明古镇东坑的历史文化背景,挖掘了隐藏于文明发展中的深厚底蕴,展现了本镇历代乡贤文士的精神风貌。本书还附录了丁彭黄史料辑存,将能够搜罗到的历代所有资料加以汇编,并予以精心校注,是人们了解和研究丁彭黄古村的重要历史文献。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孙蓉蓉认为,《沧海月明——东坑镇丁彭黄文集》的编辑出版实际上就是一项铸魂赋能的工程,对于镇村的发展和对当地人民寻找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出版《鹤州烟霞——东坑历代诗文辑注》时,我曾说过,从全国来看,哪怕是市、县里,已编出这类汇总式的历代诗文集的都比较少,能加以注释者则少之又少,既详加校注又符合学术规范者更为罕见,何况是一个小镇,非常了不起。今天我更欣喜地看到,眼前新出的这本书属于村级片区的文集,难能可贵。”孙蓉蓉教授说。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李逸津点评本书时,激动地说:“这是一部传唱东坑声音、激荡家国情怀的好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者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小家’于‘大国’之中,将家国紧密相联,创作出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深度挖掘了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的文化内涵,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知名作家陈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书凝重深广,它包括了诗歌、散文、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文本,融汇了丁彭黄片区近千年的文化沉淀,既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交相辉映的一道绚丽风景,也是挖掘文化内涵赋能东坑镇乡村振兴的缩影。
序
文/李逸津
我十年前曾为东坑镇文联编辑的《风雅东坑》一书写过书评《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当时脱口而出第一句就说:“我一直认为东坑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1]看到眼前这本《沧海月明——东坑镇丁彭黄诗文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我这个所谓“东坑人”不过是徒有虚名,因自幼在北方长 大,没有对故乡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但由于在故乡有自家亲人,有知交文友,通过书信往来,书刊报道,以及偶尔回乡的零星观感,对故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还是有所了解。
东坑这个传统的南粤农耕小镇,正在起步腾飞,不仅经济日趋繁荣,而且文化建设也蒸蒸日上,这是最令人惊喜和欣慰的。文化建设历来是衡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意识形态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要亡其国,必 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2]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一次对外宾的谈话中也说:“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4]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 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在党的20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6]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文教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我一直关注故乡的文化建设,发现我们东坑镇这些年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重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过硬。近年东坑镇文联和镇作协编著出版的文学著作有《崛起之梦》《风雅东坑》《南方纪事》《审美的焦虑》《内部的风景》《时光隐者》《隐秘的对话》《重回诗歌本身》《星空与镜子》《寒溪联话》《东坑历代诗文辑注》《鹤州烟霞——东坑的文学记忆》《东莞红色地图》等,其中曾海津作品集《内部的风景》获东莞最高文学奖荷花文学奖,《隐秘的对话》《东莞红色地图》分别为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红色广东”丛书项目,前者还纳入省作协“广东中青年优秀作家文丛”。仅从这些展示东坑人文风貌、文化建设成就的著作和文集,就可以看出我们东坑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力度,推动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这还仅是我个人见闻所及,至于其他各种门类的东坑文化人的著作,肯定还有许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寒溪联话》《东坑历代诗文辑注》这两本厚重的书籍,搜集、整理、注释了大量创作和历史文献,汇总了从各个角度反映历史人文及现实建 设成就的诗、文、联等著述,构成了一幅纵贯东坑千百年历史 的风景画、风俗志。它们向中国和世界很好地宣传了东坑,也为东坑人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成为教育后人爱国爱乡、踔厉奋发的形象教材。
近年来,东坑镇启动了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体现了镇党政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给人带来新的鼓舞。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 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7]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东坑作为一个从传统的农业小镇脱胎的活力新城,环境容量有限,要整体迈入高水平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东坑“山水新天地”,包括月明湖乡村振兴花海项目、马腰岭荔枝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项目、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等项目,横跨丁屋、彭屋 和黄屋三条古村,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大气魄亮点工程。
眼下这本《沧海月明》,是一部三十余万字的大部头作品集。本书选编了东坑镇“山水新天地”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所覆盖的丁屋、彭屋、黄屋三村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包括自宋代至今历代文人墨客的代表作200余篇(首),分古代卷和当代卷两部分。在古代卷中,既有记事,也有写景;既有咏史,也有抒情,集中展示了丁屋、彭屋和黄屋灿烂的历史文化。编者不但将丁彭黄历代诗文作品汇编成 集,搜罗广泛,而且注释精详,体例完备,编纂秩然有序,征文考献合乎规矩法度,碎文琐语亦皆详为考据释注,充分反映 了南粤文明古镇东坑的历史文化背景,挖掘了隐藏于文明发展中的深厚底蕴,展现了本镇历代乡贤文士的精神风貌。当代卷则分散文、特写、诗歌、联话和掌故等编。其作者除东坑本地的乡土作家外,还有曾在东莞工作,与东坑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的詹谷丰、郑小琼、柳冬妩、丁燕、祝成明、孙海涛等,他们是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诗人、作家,其诗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东坑气质、东坑元素。这是一部传唱东坑声音、激荡家国情怀的好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者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小家”于“大国”之中,将家国紧密相联,创作出一 批优秀文学作品,深度挖掘了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的文化内涵,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
本书还附录了丁彭黄史料辑存,将能够搜罗到的历代所有资料加以汇编,并予以精心校注,是人们了解和研究丁彭黄古村的重要历史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沧海月明》又是一部极具保存和收藏价值的地方志典籍。
综上所述,本书熔古今于一炉,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本土生活风情画卷,成为集中突显乡村文化个案的一次尝试。希望本书的编纂能带动东坑各村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促进本土文艺 创作的进一步繁荣,使我们东坑的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沧海月明》即将付梓之际,应本书编者之邀,写下如上絮语,并祝我心中永远的故乡——东莞东坑各项事业发达,父老乡亲生活幸福!
参考文献:
[1]《风雅东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年版,第284页。
[2] [清] 龚自珍著,夏田蓝编:《龚定庵全集类编》(影印本),北京:中国书 店,1991年6月版,第99页。
[3]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4]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
[5]邓小平:《1977年9月14日会见日本新自由俱乐部访华团时的谈话》,《邓小平 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李逸津,男,祖籍广东省东莞东坑塔岗村,1948年10月出生于天津市。曾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 任、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1年退休后任天津市老教授协会 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 俗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中国古代文论、俄苏汉学方面研 究论文80余篇,70余万字。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文心拾穗》《两大邻邦 的心灵沟通》《文心晬论》《文化承传与交流互读》《中俄文学交流论 稿》,学术文集《逸津集》《逸思集》《逸心集》《逸风集》,散文 集《逸兴集》(与兄李逸江合著)、《彼得堡记忆》,诗集《夕阳杂 咏》;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国外中国古典戏 曲研究》《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百年中外文学交流史论》; 主编教材《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导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