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助力扶贫攻坚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作者:宾阳  发布时间:2017-07-03 22:00

  “欢雅娜是壮族的一种习俗,也是著名的山歌,可以把这个文化符号放大”“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上,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推动乡村民宿发展”“乡村经济急需发展产业、庭院、田园、服务、文化‘五个一’工程”……

  6月21至24日,广西马山县迎来一波特殊的客人,这是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调研组,任务是为马山县的特色文化产业把脉问诊。

  马山是国定贫困县,地处西南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马山县深入挖掘会鼓、三声部民歌、扁担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当地山水风光的开发,先后规划建设了三甲扶贫产业园等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村落。

  “旅游服务、产品和游客需求有待进一步对接,目前的效果不理想,这与我们视野的局限性有关。”马山县人大副主任李萍坦言,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对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极为重要。

广西:“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助力扶贫攻坚(图1)

  6月23日,“欢雅娜•马山景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系列文化品牌,被评选为2017广西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同时入选的共有25个项目,遍布广西大部分的贫困县。

  李萍表示,这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开发欢雅娜文化品牌,更会起到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扶贫攻坚。

  自2015年以来,广西积极引导贫困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如今,各地特色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6年,广西评选扶持了50个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7个贫困县被评选公布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在贫困地区培育发展了10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目前,三江、龙胜、巴马、大新、宁明等县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坐妹》、《梦巴马》等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国家文化(美术)产业基地——桂林临桂五通镇的当地农民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民绘画产业,1000多户、5000 多人从事绘画人员,年产值2.37 亿元,农民画已经成为五通镇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广西:“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助力扶贫攻坚(图2)

  与此同时,广西积极探索“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深入了解“三区”受援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就服务时间、内容、形式等逐一进行对接,不断增强选派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广西探索“抓学习锻炼型、委派培训型、驻点服务型、实战培养型、课题帮带型”等“五抓”模式。

  至2016年底,广西实现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受援单位覆盖所有县区,还重点下拨专项资金,对全区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开展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去年,广西共派出文化工作者3148人次,举办三区人才培训班257期,培训11246人次。

  “从开会培训、办班培训到现场调研培训,广西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黄燕熙研究员介绍,“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是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项目之一,是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为支持广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文化+”新模式而举办的系列调研活动。(宾阳)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