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黎平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秦观是苏轼门下之士,甚至传说他是苏轼的妹夫,与苏小妹成就奇缘,其实这只是人们善良的愿望而已,根本没这事。不过,苏与秦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经常在一起有很多文化文学派对。且说这一年,老苏得到了一幅名师画的崔徽的图,这崔徽是唐朝河中地区有名的美女,歌姬,爱上了当地节度使幕下的才子裴敬中,相恋数月。后来裴敬中要离开河中,无法带着心爱的女子同行。崔徽也抑郁成疾,趁着容颜没有改变前,请画师丘夏给她画了一幅写真,请人寄托给裴敬中,说:“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来崔徽真的死了。
这么一幅画,凝聚着这么一个美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当然是文人喜欢的题材。苏轼也得到了一幅崔徽的画,秦观看后,来了兴致,题词一首,开篇曰:“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看人先看眼睛,这美女崔徽的眼睛如同秋水般明亮清澈,一点绛唇,也十分红艳,秦观不愧是描写高手,抓住最能摄人魂魄的地方,集中笔力描写,省了力气,也有了重点。
接下来再引申,这对美人眸子含情脉脉,明媚动人,好似在看着自己的意中人,该用什么比喻呢?比喻似乎在这里有点苍白,于是用了典故,“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这里用了《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说的是美男子宋玉东边家的美女邻居,也是花痴邻居,看上了宋郎,每天躲在墙头上偷窥意中人。一个怀春少女的眼神,是咋样的?那种炙热、柔情,想想都知道,用这个眼神来描绘画中的崔徽,自然妥帖,也能传神,符合画中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其命运结局。这句词还泄露一个真相,画中的崔徽并非全身像,她只是在墙头上露出半身,尽显羞涩之态。可见秦观将其与宋玉邻家女对比,是从身体语言展开联想的。高明的文学家,总能抓住一丁半点细节,进行广阔自由的联想。
由画中人的相貌,情态,又想到画中人的命运,秦观写道:“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崔美人的爱情悲剧已经成为往事,时过境迁,谁也不记得她当年眉头紧锁的情状了,只可惜眼前的画中人虽美,但毕竟只是一些颜料笔墨的组合而已,无非是无情的美术作品,这就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这种遗憾其实就是观画人与画中人无法直接沟通的遗憾,被画感动,却无法与画对话,当然“堪恨”。然而,毕竟画作太传神,而且又附着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纵然是无情,其实也还是传达了感情,有了微妙的互动,当然还是很感人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艺术品的物质属性和情感属性,一方面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又是融洽的,就看你有没有进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