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作者:常雅维  发布时间:2017-06-26 13:30

  文 / 常雅维

  从4岁到55岁,从懵懂人生到已知天命,没有童年时期的玩耍也没有工作后的节假日,甚至没有一天完整的睡眠,人生最光彩亮丽的岁月全部献给了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这就是“殷氏文化”传人、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殷氏文化中心主任、敦化市关工委秘书长殷振德几十年的生活状况。这里有常人想象不到的甘苦和超人的毅力与追求,也有一腔饱含拳拳赤子之心的爱国情怀。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1)
(殷振德在简陋的家里整理文字故事)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存、如何立业、如何辅国理政、如何开疆扩土,我们要把祖辈传承下来的准则再传授给子孙后代……”近日,殷振德通过仁、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几个文字含义的解读,在电视讲座中为孩子们讲述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在老师家长以及孩子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孙意恬同学不由感慨地说:“原来中国的文字中包含这么深刻的意义,做人做事的准则和道理全部都能在文字中找到答案。”

  惊艳:十三万三千个文字的故事

  在殷振德并不宽敞的卧室里,老式的写字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仿古式装订成册的手写书稿,一字一册,每个字从造字过程到字的含义,再到发音的确定,都有一个完整的传奇故事,并配有文字诞生时的原始造字和衍化过程的图形,每个图形都是一副古色古香的画面。打开他的储藏间,这样的书稿堆满整屋,笔者随手翻开一本,是“财”字诞生的故事。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2)
(在殷氏文化中心向学者及媒体表述奉献殷氏文化的心愿)

  据古龙族•殷氏部族族传文化记载:远古时期,生活在大古龙山脉地区古龙部族大首领长子金翅龙儿•殷本元(族称金翅龙儿)16岁那年的夏天,族王部遭受特大暴雨,山洞进水,房屋倒塌,衣食被洪水冲走,很多族人丧生,少数活下来的族人因缺衣少食、无处躲避风雨、毒蛇、猛兽而生病受伤。

  老族王骑在大白象上指挥成年人在废墟里寻找可用之物,命令自己的长子金翅龙儿带领族人到水边、草甸子中、山坡上捡拾蜗牛,为族人充饥。金翅龙儿看到拳头大小肥肥的蜗牛,它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为了穿衣、住房、饮食发愁,不论什么天气都有衣穿有房住,健康的蜗牛知道哪里适合他们生活居住,哪里有他们的食物,年老的蜗牛因移动速度太慢,吃不饱、甚至饿死,而外壳损坏的蜗牛全部死亡了。金翅龙儿心生感慨,决定帮族人创造一个字,把部族受灾的原因,受到的伤害,捡拾蜗牛的启示描绘下来。

  金翅龙儿认为,部族受灾是因为缺少智慧,选择居住的地点不对,族人生病、受伤是因为没有像蜗牛那样坚硬的外壳保护,也就是没有住在坚固的房子里,年老体弱的蜗牛虽然有坚固的外壳和聪明的智慧,因为缺少健康的身体也会被饿死,因此人或动物要保障生存质量, 必须同时拥有物质、智慧和生命的健康,于是他造了一个字。

  金翅龙儿为这个字确定字意:一是人或动物自身表现出拥有生存所需物质、智慧、生命的现像;二是人或动物应具备的条件是智慧、健康的生命以及钱物的统一体,这些是衡量人或动物贵贱价值的尺度,是世间最美好的字眼,是选择人才的标准;第三这个字外型很像福星、寿星、禄星,内部象征人体精、气、神。因此这个字象征着钱物、智慧、健康的总和。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3)
(与学者陈鹤龄研讨传播“殷氏文化”的方法与路径)

  字形、字意确定以后还需要确定字音,于是金翅龙儿决定请族王父亲,按部族仪规为这个字定音。老族王令仪规童子于八月十五的晚上,摆上五谷、干果、盐及礼天神器和写有这个字的沙盘,亲自率各寨长老祈求上天为这个字定字音。族王点燃五谷皮高香,双手齐眉、掌心向下,率族人大声祈祷:“智慧广大的天神啊,请你派使者告诉我们,龙儿创造的这个字发什么字音最合天意、最有灵性吧!”。

  话音刚落,天空中连续出现三次刺眼的蓝光,蓝光过后大地开始剧烈的抖动。附近山林里传来不知何种动物凄惨的哀鸣cai.a—cai.a—cai.a(财),族王说:“我们在连续经历水灾、风灾、火灾、蛇灾、地震中创造的这个字来之不易,不论上天赐什么音,我们都要接受,请随我一起叩谢上天吧!”。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4)
(“财”字)

  族王颁族王令:“财字入部族字谱,列辩物纲、归龙儿祈。”自此后部族连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族人开始供奉“财”字,并把“财”封为代表福、寿、禄的神,代表上天的福星、寿星、禄星。

  据殷振德介绍,在“殷氏文化”中,这样的文字故事共有十三万三千个,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已近八万个,也就是说手写书稿达八万册。这样让人震撼的浩大工程,是从哪里传下来的?怎么传承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字?最初接触过“殷氏文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谜团,当打开“殷氏文化”的宝库之后,便会揭开这些谜底。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5)
(在敦化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五一文化游园节上展出“殷氏文化”)

  解密:世代传承的“殷氏文化”

  “古人造字时比如描述鸟的字就有八千个,表示不同的鸟用不同的字形,经过时代的变迁,部分鸟类消亡了,代表那个鸟的文字也就随之消亡,最后经过文字的衍化,只留下一个鸟字……”。听殷振德介绍才明白,原来这十三万三千个文字除了目前常用的八千多字以外,大部分成为历史已经消亡,而作为学术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脉,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在“殷氏文化”中,族人造字的历史是与部族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据殷氏族传史料记载,殷氏部族是由旦旦族、慧儿族、慧人族、古噜族、古噜龙族、古龙族演化而来。远古时期居住在水雾山(今泰山一带),经河南一路西迁,到昆仑山(当时被称作古龙山),金翅龙儿继承王位后改称为殷氏部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支脉。

  古龙族造的字最初称做“族符”,由单音或多音构成,到殷氏部族创始人金翅龙儿时期,才全部改为单音,共形成了十三万三千个文字,用五种方法记录下来,即帛板字、木板字、泥陶字、墨板字、骨板字。由于年代久远,前四种方法记录的文字自然风化已荡然无存,只有骨板字因为深埋地下,得以幸存,后人考古发现被称作“甲骨文”。到1052代传承人殷开化时期做了重新整理,殷松王时期又对文字进行了简化,普及推广,并在族内设“司王”专职保管,司王也叫“德鉴真慧子”,俗称“保管员”,并规定传承人必须离开部族,单独隐藏起来边学习边整理,到中年开始在族人中选出下一代传承人,当整理完成全部传承给下一代“司王”之后,再把前一代的手稿原样上交,一代一代全是单传。

  在“殷氏文化”中,“殷”与“商”是一脉相承的。据据古龙族•殷氏部族族传文化记载,殷氏部族迁徙到中原后以农耕为生,并建立了(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王朝,殷氏家族主政华夏646年,把殷氏部族的文字变成了官方文字,即今天的汉字。公元1823年殷氏部族的传承人殷虚远,为了躲避灾祸,带领儿孙们北迁,到了东古龙山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长白山脉一带。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6)
(“青”字组图)

  奉献:不能让传统文化失传

  “南极仙果美绝伦,身心俱迷火纷飞。化作雨露润玉树,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殷振德 8岁时在地窖中作的一首诗,可见他对“殷氏文化”的挚爱程度,已经当成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为了坚守传统文化阵地,殷振德作为古龙族•殷氏部族族王部文化第1258代传承人,与前辈传承人相同,在这条路上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忍受了精神上巨大的折磨。

  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时期,为了躲避灾难,4岁的殷振德在地窖里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冬天尽管铺上厚木板、乌拉草,吊起煤油灯,还是要在棉袄外边再披上大被,吃的东西常常冻得硬邦邦。

  由于记忆好,殷振德用16年的时间学会了别人需要40年完成的学习内容,他的妻子毛蓉告诉笔者,每天晚上晚8点到夜里2点他都把自己关在屋里,几十年如一日地整理这些文字故事。令人心痛的是,在2005年在一场大火中烧掉了一部分。

  现如今殷振德已过了天命之年,最苦恼的是依然没有找到下代传承人,由于学习和传承的艰苦,家族中没有家长舍得让孩子接班做这个“保管员”,儿子殷麟刚刚读医科硕士毕业,他说:“父亲的学识能力我达不到,我只能在庞大的家族文化里,截取医学中的一小部分,融汇在我的学业中。”

  “殷氏文化就要断送在我的手里,痛心疾首,愧对炎黄啊!”笔者初见殷振德时他感慨地说。

50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文化:记吉林敦化“殷氏文化”传人殷振德(图7)
(黑字的故事图)

  七年前作为记者闻听敦化有这样一个奇人,就在敦化市文体局干部刘伟东的引荐下来到他的家中采访,当时他正在整理手写书稿,速度之快让人惊讶。据刘伟东介绍,殷振德严格遵从家族祖训:“沉寂荒漠沿单传”的思想,就连妻儿都不允许过问,因此他拒不接受采访,作为老同学又是文化干部的刘伟东,极力鼓动他把“殷氏文化”献给国家,但由于家族和社会的多重阻碍,他几度想要奉献却十年没能如愿。

  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联合下发文件,对于振兴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意见,殷振德也冲破重重阻碍,下决心打开十三万三千个文字故事和传说的宝库,并且以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的名义,依托组织积极向社会推广“殷氏文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殷氏文化中心”,通过讲座、报告会、展览、电视专题等形式推广“殷氏文化”,《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一书即将面世,近日敦化电视台《家教视界》栏目又邀请殷振德做主讲嘉宾,定期结合文字的故事,讲述青少年教育的话题。

  殷振德说:“凭我现在的力量和身体状况,这辈子恐怕完不成全部文字的整理工作,希望凭借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一愿望,让‘殷氏文化’为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振兴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