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卑未敢忘家国 陕北汉子缑军安红色文化情结解读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作者:马一夫  发布时间:2017-07-26 15:19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像牛顿、法拉第或爱迪生那样有伟大的发现,也不能像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那样有传世之作,但我们可以抓住平凡的机会并使之不平凡,进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壮丽!

——题记

 

引 子

  在华夏西部的三秦大地上,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陕北(秦朝时即指富县、安塞、延安三地)。在陕北,首要映入国人乃至世界友人眼帘的,无疑是“革命圣地”——延安!而自古即作为陕北要地延安市辖的富县(古称鄜州),甭说国际舞台,即使在炎黄神州大部分地区,知道乃至熟悉其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的人可谓“寥如晨星”,尽管“她”隶属延安,毗邻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陵;尽管“她”亦是历史名城,更有“富县苹果甲天下”之美誉……

  然而,近些年来,只要提起富县的“直罗”,可以说是鼎鼎大名,“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了”。何以至此?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无疑归功于当年红军长征结束前,那场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直罗镇战役”(被毛泽东誉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礼”),尤其是那首著名的《长征组歌》中歌词“直罗满山炮声急”、“活捉了敌酋牛师长”,则把“直罗镇”这个地名唱响了大江南北!近年来,随着中央高层重视,“直罗镇战役”其“新中国从这里奠基”的历史作用,越来越为人肯定。由此,“直罗”这个特定符号性地名,更加光彩照人……

  本文的主人公,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缑军安,就出生在“直罗镇”这个光荣而美丽的山水之乡。

 

一个人:与一种品格的铸就

  

  能让人趴下的并不是悲惨的境遇、多舛的命运,而是他自己内心丧失了信念的自我。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彼时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文革”,可以说正处于“登峰造极”的动乱境地,所谓“风云突变,洒下人间都是怨”,中华民族有识之士无不在堪忧、哭泣……

  然而,就在这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一个男婴却不合时宜地在陕北一个偏僻而荒凉的小山沟农舍里“哇哇落地”。这个偏僻的小山沟,就是隶属延安的富县古镇-----直罗镇;这个生命力颇强的小生灵,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缑军安!

  就在生不逢时的缑军安来到眼前的乱世不久,连续几场更加肆虐的大雪把直罗这个偏僻而荒凉的小山沟覆盖得严严实实,简直成了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虽然一望无际的大雪暂时封的了山,遮盖住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直罗并不寂静——正当其时,直罗小镇的山沟沟里也积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陆陆续续接纳了二百多来自北京的知青。北京知青的到来犹如在静静的水潭里投进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传统之间的撞击在这里留下了永不会停止的涟漪,北京知青四个字深深地影响了缑军安的一生,在他的心中从此刻上了永不磨灭的知青情谊。苍天有眼,“伟大领袖”的这一号召,从此让缑军安与北京知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由此开辟了缑军安梦寐以求的红色文化新天地!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陕北黄土高原那开阔、粗犷、荒寂、苍凉的大自然环境,方可造就陕北人尤其是陕北汉子坚忍、坦荡、直率、善良、质朴、豪气、硬朗的性格。

  我国著名军史学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对陕北汉子特别是直罗人性格研究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为《直罗镇战役》一书作序中强调:厚重的中华历史,馈赠给直罗人民以两次最“直接”的历史机遇:先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亲自修建、与中华民族象征----万里长城相媲美的“秦直道”;后是“世纪伟人”毛泽东亲自指挥、被称作中国革命“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这两个历史符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且是以“直”冠名的土特产,惟直罗镇得天独厚,谁也夺不走。

  也正是如此,才铸就了直罗镇人乃至陕北汉子那直率直爽直言耿直正直的品格。日常生活中,他们率真豪情、公平身正、心直口快、刚直不阿、理直气壮、直抒胸臆……个个堪称一条直挺挺、直愣愣、直性子的陕北真汉子!

  小小缑军安就是在黄土地这样的环境哺育、熏陶下,逐渐长大成人了,并形成其陕北汉子特有的品格与个性。尽管当时是多么“动乱”的年代,尽管当地是多么“贫瘠”的环境……

  直罗镇本村的李姓大爷,今年虽然81高龄了,但精神依然矍铄。得知记者采访缑军安的事,李大爷不禁来了兴致:在我们直罗镇村里,缑姓是个非常小的户,但他们祖辈家风很好,具有我们陕北人地地道道的人性,几辈人都耿直善良、厚道实在,到了缑军安这一辈,更是“随个贴儿”,他打小就为人直爽、仗义,是个靠谱的“娃”!

  不错,正是这个靠谱的“娃,”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动乱年代,虽然天真无邪,并且是唱着“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的歌声而成长的,甚至常常做着大学梦,向往着美好的明天——但是,由于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造成了黄土高原上几乎家家特定的“贫穷”。在苦水里泡大的缑军安尽管想笃定“咬着菜根儿”也要把基本学业修完。然而,由于家里日常生活极度的拮据,小小缑军安深谙此时此地的困厄与艰辛,使得他不仅仅对大学望梅止渴,即使是继续高一级年级读书也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面对客观上难以为继的“深造”,小小缑军安不得不向那欢快而神圣的学堂挥泪而别了……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曾在其中篇小说《热爱生命》里这样激励人们: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的生命之火都不会熄灭。的确,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小军安来说,过早地失学其内心的痛苦与创伤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不幸的降临,常常可以使有志者变得坚强起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倔强的缑军安面前,他要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向命运屈服、低头”,尽快把“失学”造成的痛苦与创伤转化成力量!

  因为缑军安懂得:人活着,心里总要有个明天,舔一舔伤口,对明天可以看得更清楚,向往得更强烈。特别是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域与家庭环境,使得缑军安切肤地饱尝了底层人的艰辛与困苦的同时,也饱尝了一个弱者的渺小与渴望,从而使他与直罗镇乃至陕北底层的百姓结下了一种深厚的永远不可割舍的情感。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经有诗:“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于是,降生即与冰雪结缘的缑军安,在与命运多舛且年迈多病的祖国愁苦相依后,在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度过了不幸童年与少年,特别是过早地辍学之后,他毅然决然听从父亲的安排,像家乡的革命前辈那样,“弃笔从戎”地走出了黄土高原,来到中原大地-----郑州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母亲告诉我永远不要放弃,不要屈服,不要停止微笑;无论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都不要把痛苦露给他人。可以说,克林顿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而缑军安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所以面对当时有人的不解:军安,老话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为什么去当兵啊!对此,缑军安目光炯炯,自信满满,逢人便自豪地感谢他的父亲:部队是所大学校,可以锻炼意志,多学点本事,盼着你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以便更好地反哺家乡、报效祖国!从此,缑军安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他的人生轨迹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从此,缑军安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只有折断的翅膀,没有折回的路程……

 

一个人:与一种信仰的坚守

  照亮我的路,并且不断给我了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是理想、信仰,是真善美。

  记得,海伦·凯勒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对于初进部队这个大熔炉的缑军安来说,此乃洵非虚语。三年的军旅生涯,扎实地奠定了这个从陕北黄土地走出的年轻人的“三观”。但是,缑军安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立志尽快让自己的“羽毛丰满”,做一个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为的人!

  当时,社会上流传一种时髦的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此,当时如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缑军安不以为然。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部队领导让他管理“三产”后,特别是每当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缑军安才有了一种真真切切的“切肤之痛”!

  他清醒地知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当今这个社会,没有经济基础,一切都将寸步难行,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反哺家乡、报效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眨眼间缑军安入伍已经三年有余了。因为所在部队属于裁军之列,缑军安也面临着转业的选择:是回家乡等待分配,进国有企事业端铁饭碗、“吃皇粮”(这对于陕北山沟沟出来的年轻人无疑是梦寐以求的)?还是自己创业,杀出一条“血路”,尽快有所作为,反哺家乡,报效社会!

  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少时贫困带来的自卑感始终笼罩着缑军安,更使他心里升腾起一股股强烈改变自己命运夙愿。

  其实,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那一天,缑军安——这个天生要影响别人的陕北汉子,就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人生平台,并选择了一条西西弗斯式的爬坡之路……此前,没有人包括他的家人可以预测这一轨迹,缑军安也清醒地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决非坦途,乃至与劳役无异。但是,从小倔强、坚毅而执着的缑军安,一旦认准的路儿,就得走下去,哪怕风风雨雨,哪怕遍体鳞伤!因为,缑军安坚信:自己浑身上下有许许多多正能量可以释放!

  有道是,地狱里没有一个魔鬼,世间也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他的初心。就这样,缑军安带着一颗未改初衷的赤子之心,孤军闯入了诺大的京城。

  “长安居大不易”。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缑军安,来京城的第一天晚上,他就爬上了一座硕大的立交桥。举目无亲的缑军安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及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大北京啊,我的立锥之地在哪里?老天爷啊,谁又是我的亲人?”此时此刻,身处繁华、纷乱的夜幕中,缑军安却倍感孤冷而茫然……

  荆轲渡易水,无歌难以励志。突然间,不远处传来的一阵阵歌声飘然入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啊,那不是我们陕北人发明的《东方红》吗?”缑军安听见这熟悉而亲切的曲调,顿时血往上涌,身体抖动,就好像一艘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倏地发现了航标灯,让他欣喜若狂。缑军安顾不得多想什么,飞也似地跑下立交桥,直奔那歌声传来的地方。

  原来这歌声是从桥下一小饭馆传出的。缑军安颇感好奇,径直走进小饭馆,方知是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在聚会。他情不自禁地再加询问,“哇,竟然是一群北京的延安知青!”缑军安顿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更像离别多年的孩子突遇亲人似地喜出望外,遂不假思索地自我介绍“我是延安直罗镇人啊!”老知青们望着眼前这个突然出现的延安“小老乡”倍感亲切,纷纷嘘寒问暖,并表示全力以赴支持他在北京这个“第二故乡”创业发展。

  有人曾经这样调侃:机遇,好像是一个女人,当她迎面而来的时候,就得毫不犹豫地把她占有。否则,她就会嘲笑你,决不再给你第二次机会! 的确,对于上天赐给他这次与“北京知青”不期而遇的机会,缑军安倍感珍惜,并紧紧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天赐良缘,从此,缑军安心底里的延安精神和北京知青情结紧紧联接在一起了。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鼓励与支持下,他积极奔走联系在京的知青,努力在北京为那些老知青建立起了一个知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为这些分散在北京各个角落里的知青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从那个时候起,缑军安开始了他大北京皇城根下艰难创业的新征程暨为知青服务近18年的真情之旅。

  “有了好的开端,是会拥有一切的”(亚里士多德语)。在商朝滚滚、遍地黄金的京城,商机可谓“俯拾即是”。多年来,缑军安开过餐馆、办过企业,更参与管理过大型餐饮娱乐高端酒店……可以说,由于“一个好汉三个帮”,更加之陕北汉子的善良、直爽与实在,缑军安理所应当地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有人说,成功与失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常常是形影不离的。不错,在缑军安在赚取人生“第一桶金”时,有过成功的喜悦,更有过失误的教训。所谓“成也实在,败也实在”。在尔虞我诈的生意场,有人正是利用陕北汉子的善良、实在,让缑军安多有吃亏、上当乃至受骗的经历。一位熟悉并钦佩他的画院院长,曾经多次对周围人说,缑军安这个人太直太善太实在,太容易相信人了,你们多多提醒他帮助他,让他少吃亏挨骗受伤害!

  有位北京老知青曾亲眼见到过缑军安一文不名的惨状不免感慨:不过他从来没有气馁过,他没有退缩,更没有丧失他的斗志,因为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持着他,那就是溶于他的血液中的延安精神,就是这个革命的传统精神支撑着他勇往直前!与缑军安一同入伍的“发小”老乡对他有过如是评价:军安对于直罗家乡,可以说“只管默默耕耘,不在乎自己多大收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罢手退缩,简直像一个苦行僧那么虔诚、执着。

  尽管在生意场,缑军安多有吃亏上当乃至遍体鳞伤,他面对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脸上依然常常充满着阳光。“只要你相信,一个美好的明天会到来,那么今天的艰难与挫折,就算不了什么”缑军安常常这样充满着自信。的确,“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风雪中穿行过来,等待他的难道不是生意盎然的春天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依然眷顾着缑军安,为他安排了人生创业的康庄轨迹。

  2003年,缑军安作为陕北汉子,不忘初心,即用“第一桶金”投资反哺生他养育他的黄土地,创办了“黄土人家”饭店,用以接待来自陕北的亲人老乡与北京知青。同时,缑军安在这里还特地成立了“北京延安知青联谊中心”,为北京与延安之间架起了第一座联谊的桥梁。这个创举,可以说填补了北京知青延安家的空白,深受两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4年,缑军安又创新出招,首次在皇城根下创建了“北京红色文化饮食中心”,第一次祭出“黄土地延安精神与饮食文化接轨”的举措,并进一步以北京知青为载体,对红色文化的信仰与理念旗帜鲜明地弘扬与传播。

  2006年,缑军安再创意并与人合作,在北京建立“延安文化展示中心”,把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土特产品不定期地展示介绍给首都社会各界,使得北京与延安这一“血浓于水”的“姻亲”更其紧密无间、源远流长。

  2008年,缑军安为给家乡的建设再助一把力,在组织了多种情注直罗情注延安联谊活动的同时,邀请了多位北京乃至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干部赴延安考察,给陕北人民带去了更为直接的帮助和鼓励。

  ……

  记得,前些年,电视连续剧《陕北汉子》热播期间,曾经轰动一时,乃至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观。何以如此?就是剧中“全息式”成功塑造了以白文焕为代表的陕北汉子形象,他们愤世嫉俗、行侠仗义、披肝沥胆、重义轻利的鲜明个性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观众。而凡是熟悉缑军安的人,无一不认为他就是当今社会现实版有血有肉的“白文焕”!

  其实,生活中的缑军安为人笃信执着,豪气阳刚,重义轻利,质朴爽朗,可以说集陕北汉子的鲜明个性、黄土地文化及现代军人的正气于一身。采访中,作为延安市直罗书画创作中心首席书法家的王贺轩谈起缑军安,钦佩之情可谓溢于言表:缑总可以说是个公而忘私的人,浑身充满着正能量,他坚持不懈弘扬红色文化的信仰与信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缑总为人正直厚道,干起事来执着,爱凿针儿,只要认准的事一竿子插到底,哪怕受再大的委屈也不回头!”直罗镇幼儿园一位熟悉缑军安的老师如是说。记者自从与缑军安结识,经过多方接触体会,对他的为人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的确,只要是缑军安信仰的事业,在执着的历程中,哪怕让他由纵横行空的天马变为忍辱负重前行的承载驾马,尽管一路崎岖,他宁愿接受!

  赵先生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北京老知青,曾经在延安直罗镇插队八年,对陕北有着特殊的灵与肉般的情感,所以在与缑军安戏剧般的相遇后很快成了忘年交,并不顾体弱多病,为缑军安构建的北京——延安联谊桥四处奔波,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有人曾经对他的做法不解,在不同场合,赵先生多次对人情不自禁地表示:我在小缑身上看到一股延安人当年的那样一种精神,他身体里有着典型的陕北人的宽厚豁达的品德,从他身上我再次体会到了陕北黄土地上的那种质朴,坚毅,不屈不挠的精气神!而小缑正能量的信仰与理念以及身上闪光的东西经常激励着我们,呼唤着我们,使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理想被激发出来,燃烧起一股干事业的激情,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的!

  缑军安就是在这样一个红色圣地里出生成长的陕北汉子,浓浓的延安精神与北京知青精神融进了他的身体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青春年华是在军营中度过,他在军营中的历练让他练就了坚毅不拔的优良品格;生活中的缑军安是个军人,更是个知性耿直自信的陕北汉子,而正是延安的出生地和北京创业红色文化的中心,给了缑军安得天独厚的两地红色情怀与广阔的畅想翱翔空间。对于故乡的认识和熟悉,缑军安比别的人更直接,在他的心中,故乡永远是神圣的。红色文化永远有着闪烁不尽的光芒。于是一个老兵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北京与延安红色文化的排头兵。缑军安体会到延安和北京就像一副扁担的两头,而他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当个挑起扁担的人。

  所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爱上一个事业时,我们从每一缕思维每一个言行伸出触角,要去探索这个深爱着的世界拥抱这个事业,我们也就开始相信自己的不凡。诚哉斯言。正因为缑军安钟情于陕北家乡的红色基因,热爱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认准红色文化就是红色中国的根基。所以,缑军安几乎对红色文化倾注了全部心血。如投资编辑出版有关理想与信仰书籍、筹拍红色传统题材电影。由他倡导投资的电影《情归延安》已经在延安直罗镇拍摄完成,那是一部反映两代北京知青情系延安教育的感人故事,不久将与广大观众见面。据悉不久前,由他策划拍摄的又三部反映延安红色文化主题电影《苹果红了》等正在运酿并已经启动。近期《中国知青》立项工作正在论证……不久将来这些活动和制作的成品将会和广大的读者见面。

  的确,缑军安所做的事情总是让人期待……

  与此同时,缑军安时刻不忘延安精神与知青精神的挖掘,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此项事业不懈的弘扬,他被知青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为此他组织过几百名的知青为纪念下乡而聚会,他的知青朋友已经扩大到所有的范围的知青了,黑土地上的兵团战士,大草原的知识牧民,红土地里的胶园农工都成了他的座上宾。他把蕴藏在知青群体内的正能量挖掘出来,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弘扬,让知青身上的爱国爱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再次发挥到了极致。

  缑军安坚持认为,延安精神和知青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当年的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为人民自己的江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知青用付出她们的青春他们的大好年华换回来国家的和谐和发展,他们的无怨无悔值得每一个人的敬佩。在缑军安组织的座谈会上,一位老知青就说过:“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发展而付出,付出我们宝贵的青春是值得的,因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为母亲付出是不讲任何代价的!”这是何等铮铮的誓言啊,这不真是我们现在最最需要的爱国精神吗!

  其实,有些事情看起来细微,却向珍珠一样有着夺目的光彩,联成一串就是价值连城的珍贵项链;因为它们反映了一种合力、一种精神、一种风貌。洵非虚语!在缑军安这里,延安精神与北京知青的链接,不就裂变出一股强大的“核动力”吗?

  党的十八大之后,缑军安加大了他在知青活动中的投入,首先针对社会时弊,缑军安组织包括知青在内的写作班子编写了思想领域内的教育丛书,《信仰与责任》(上、下册)业已交由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印刷发行全国。《信仰与责任》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以励志、学以修身、以史为鉴、时时拷问的好书。书中不仅有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何信仰如山的梳理和探寻,更有对当下共产党人如何履行责任的反思和拷问,对照习近平同志一系列有关信仰月责任的讲话精神,结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际,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们越发能够体会学习《信仰与责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书提供了出版跨界的新尝试,开创了党建图书更具开放性的新媒体模式,首次在中国图书出版领域实现了具有创新性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平台、阅读与笔记、图与文的三大结合。通篇配有84张漫画,寓意深刻,妙趣横生,代入感强,特别会“讲故事”,尤其适合基层党员干部阅读。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年来,由于社会这个“大染缸”影响导致的“问题少儿”现象,一直让缑军安耿耿于怀——功利性与浮躁已经让孩子们透支未来、缺乏感恩,漠不关心国家兴亡及社会的发展。而年轻的父母对西方教育和文化价值观的盲目崇拜,更让孩子从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爱国主义的自信心产生了动摇。凡想到如此现状,每每都让富于家国情怀的缑军安心急如焚,不寒而栗!“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俨然成为从未有过的沉重话题——毋庸置疑,它关乎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有人说,哲学并不许诺什么,但它表达希望;而我却为你承诺,为了实现你的梦想。于是,缑军安及其同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指示精神,以一种“扶大厦于将顷”的气魄,迎难而上,含辛茹苦,策划编写有关帮助孩子培智慧、育道德、圆梦想的励志读本——《少年中国梦》(励志篇)就这样正当其时地诞生了,并且还将计划出版《少年中国梦》(礼仪篇、强国篇、科技篇以及中国当代少年道德模范篇)系列丛书。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少年中国梦》刚刚出笼,缑军安及其同仁立马在北京---延安小朋友之间搭建起“手拉手、心连心”阅读互动平台,第一时间把《少年中国梦》这一精神食粮送到延安市富县直罗镇小学、直罗镇中心幼儿园以及直罗镇周边村镇中小学、幼儿园······北京市芳草地、织染局、体育馆路、花家地路、五路通、玉泉路、育英、康乐里、炭儿胡同、北新、中古友谊、交大附小、北大附小等小学及玉泉路、长青园、阳光丽景等社区孩子及教师家长手中,同时,缑军安团队还让《少年中国梦》走进贵州图书博览会现场、北京站等地,不仅在中小学生及教师家长,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并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有谁知道,缑军安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为了延安精神与北京知青精神的发扬光大,倾注了多少心血,挥洒了多少汗水,累掉了多少体重……

  有人说,为了盗来真理之火,总会有普罗米修斯式的勇士的。不是吗?骨子里永远有着不服输军人本色的缑军安,就是这样百折不挠弘扬延安红色文化与北京知青精神的勇士。缑军安说过:作为延安的后代,为弘扬延安精神,繁荣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付出再多也是在所不惜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祖国母亲而付出的,他今后将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加大投入,永恒地追求。他会坚守他的信仰,尽一个陕北汉子的担当与责任,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回馈家乡,让延安精神和知青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熟悉缑军安的人都知道,他天生是要影响别人的;不管别人怎样地议论,缑军安的心底总会升腾起一片希望与光明,往往没有任何理由,而仅仅是出于情感。多少年来,生活中的他依然是本色的,缑军安初心未改,总是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坚守信仰的人,永葆着一尘不染的心境。这便是缑军安永恒的希冀,尽管前途是未卜的,明天还有很长很长的未来……

 

一个人:与一场战役的春秋

  一个人可以做不成大事,但不可以不做事;可以做不成许多事,但不可以不努力做成几件事

  “青春已逝,屈指十年堪惊”。算来,缑军安来京城打拼闯荡已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来,他为了自己的信仰追求,为了圆梦家乡的希望,为了弘扬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为了架起延安精神与北京知青的联谊桥梁,可以说殚心竭虑、含辛茹苦、披肝沥胆、百折不挠……期间,缑军安有过成功、也有失误,分享过喜悦、更品尝过痛苦;所以,他有时在感奋与泪水中睡去,有时在内疚和不安中醒来。而这“内疚和不安”,熟悉缑军安的人,谁都知道来自于生他养他且魂萦梦绕的家乡——直罗,一个多年来备受委屈的直罗,一个本该成为“小延安”的直罗!

  直罗镇,位于延安市富县西45公里的西川葫芦河畔,直罗的北山上翠柏幽深,古老巍峨的柏山寺宝塔耸立在山腰,高大雄宏的直罗战役纪念碑矗立在烈士陵园中,碑与塔高低映衬在挺拔苍松翠柏间,巍峨雄壮不减当年。这里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重镇——直罗。

  直罗镇是延安时期陕甘边区重要的根据地,是延安革命圣地及延安精神的源头。1935年,名闻中外的直罗战役(这是一场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指挥、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直罗战役大捷打破了蒋介石对陕甘宁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对整个战略全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直罗镇战役胜利不仅成为党中央决定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奠基礼”,而且加速了国民党的营垒分化,直接或间接促成了日后红军同东北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西安事变”的爆发,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危急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西柏坡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那么,直罗战役后,中共中央由此才留在陕北并进军延安“大本营”,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革命的落脚点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堪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乃至新中国从这里奠基”!

  尤其无比珍贵的是,直罗战役为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乃至新中国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领袖及精英人才(参加过“直罗镇战役”的领袖及将帅等大约几百人。在这些人当中,除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更有开国元帅5人,大将6人,上中少将几百人),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异常宝贵!而因直罗战役铸造的中国工农红军军魂、军民鱼水情及群众路线法宝等浓厚的红色文化因素,无疑则成了形成“延安精神”的重要源头。从此红旗漫卷在黄土地上,革命圣地延安在黄土地上诞生,中国革命由这里走向了胜利,“延安”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在世界史上铸就了它的辉煌。

  然而,建国后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罗镇长期被冷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以致淡化到大多数国人对直罗却知之甚少乃至闻所未闻!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记载,发现有关内容记载都非常之少;有些重要历史文献中,对于这段历史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几行字,更谈不上给予直罗和西柏坡、遵义等地一样的重要地位了!毋庸置疑,这一切,都与直罗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极不相称!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2日视察兰州军区首提“红色基因”传承开始,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视察南京军区时又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而作为“直罗镇战役”所在地的直罗,无疑,历史客观地赋予了它举足轻重的“红色基因”传承与无以伦比的价值!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为指南,重新审视与挖掘堪称中国革命“转折点”“里程碑”的直罗镇战役,其 “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这一最佳传承基因,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直罗战役大捷,直罗镇的名字从此威震四方。由于这个的缘故,缑军安一辈子都骄傲。如今黄土地的后人们没有忘记这片厚重土地上的精神传承,他们将在这里续写着新的诗篇,出生在延安直罗镇这块热土上的缑军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我那乡土啊,我恨你,我不能不爱你!”这是巴金老人多年前发出的感慨。而在北京创业的数千个日日夜夜,可以说每天魂萦梦绕在缑军安心头的直罗情结,却是“我那直罗的乡土啊,你虽然贫瘠,却无比光荣,我不能不爱你”!

  缑军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铮铮陕北汉子,自从他走出了那个红色名镇——直罗之后,他就认定他的毕生一定要为直罗正名,为直罗战役这一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大捷讨回公道,让世人皆知延安精神的源头是直罗战役的“顽强拼搏,勇于牺牲奉献”精神。

  昨天的是非曲直风风雨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拨乱反正,开创直罗的美好未来!这就是一个老兵家国情怀般的承诺,这是一个陕北汉子的责任与担当。于是,缑军安多少年来为了直罗“委屈”,为了还直罗战役以公正的评价与应有的地位,为了直罗镇人民的美好明天奔走呼号,呕心沥血……

  一个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事情,往往是最简单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那就是“热爱”。的确,虽然每天几乎都精疲力竭,面临着重重压力,缑军安却没有一点点的退缩。因为作为一名延安的直罗人,他钟爱着直罗、牵挂着家乡,为了直罗的前途,即使再苦再累,他也义无反顾地向前走!

  2007年,缑军安出资组织了第一届直罗镇红色文化座谈会;把那个在历史有过举足轻重意义的重大战役所在地——英雄直罗小镇的昨天和今天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0年,为了直罗的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更上一层楼,缑军安成功组办了“直罗镇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的研讨会”,并为直罗镇争取到(红色旅游文化名镇)的口号。随后,组织国家级专家多次论证并针对直罗镇红色爱国主义文化在北京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2011年4月底,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在北京又召开了大型(五星红旗诗歌朗诵、直罗镇红色文化座谈会)老红军王定国还有部分参加过直罗镇的将帅子女及中央相关部门的老同志老领导纷纷参加了这次隆重的活动。对提升直罗镇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

  众所周知,直罗镇所在的富县尚属于省级贫困县,直罗镇周边乡村不仅经济发展落后,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其匮乏。为进一步弘扬陕北黄土地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在陕北黄土地重放异彩。多年来,缑军安一直致力于把高雅的书画艺术引进延安革命老区,并与现实中的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相结合,让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能得到积极向上进取的正能量文化食粮,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自2015年始,缑军安及麾下的延安直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后组织十余批近百名书画家走进延安老区富县及直罗镇,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了500多幅书画精品,使高雅的翰墨艺术第一次大面积情洒黄土地!

  有人说,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的兴致浓烈得多。的确,缑军安经过几次书画艺术与直罗百姓“零距离”活动,不仅深深体会到了老区人民对高雅艺术的饥渴与热望;而且每每看到他们手捧艺术家书画作品幸福的喜悦挂满脸颊时,缑军安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冲撞于心。于是,缑军安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再接再厉。2016年初,他开始与陕西芝润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延安老区第一个基层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延安直罗书画院(中国沫若书画院直罗创作基地)。

  2016年5月,这是艳阳高照的好季节。“延安直罗书画院”挂牌的当天,北京百名书画家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全国巡展的首展在这里隆重举行,在新落成的书画院里与延安地区书画界人士举办盛大的书画联谊笔会。上百名来自北京,山西,河南,西安的书画界和各界人士诸如中国北京沫若书画院罗思雨院长、著名国画大师余新志,著名延安知青书法家、原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丁巨元教授,书法大家王贺轩、吕光明先生,中央美院国家一级画家周健先生及著名画家武馨女士……纷纷前来为延安直罗画院落成添彩,为革命圣地延安,红色重镇直罗挥毫泼墨,用手中的笔把浸染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黄土地风采,书写得更加灿烂辉煌!

  中央党校出版社慈善中国杂志社长车爱萍女士、中央党校中国梦组委会秘书长吴远辉先生、中国长征研究院副院长吴梦城先生等及红色经典艺术团的老艺术家也在百忙之中风尘仆仆赶到这里莅临指导、助兴。

  曾经,每一度春光都惊讶着缑军安的赤热心肠;就像花朵对于季节的忠实,每一度春光后,缑军安更忠实于他的深爱。从此,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或临时重要活动,缑军安与中国沫若书画院直罗创作基地都自筹资金,邀请北京、西安、延安等地书画艺术家回到家乡,举办“书写延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画展或为老区人民献爱心书画笔会。

  记得,美国盲聋女作家凯伦·海勒在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经这样激励人们: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爬行的。是的,在今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可谓政通人、百善正兴,对此缑军安常常热血沸腾,血往上涌……

  岁月不饶人,机遇不等人啊!迎面而来的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早已有所准备的善良之人。今年以来,缑军安霍然奋起,频频甩出大手笔。

  年初伊始,缑军安几次出资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到延安直罗镇进行“直罗战役”及开发建设老区专题考察;

  接着,几次组织各级媒体在直罗镇进行主题采访,旗帜鲜明地为“直罗镇战役”正名,全方位宣传与弘扬直罗大捷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示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重树信仰与理想、认清使命与责任,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延续,让延安直罗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眼下,缑军安又与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延安直罗国家红色文化产业园》暨爱国主义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规划方案,目前正在报批中……

  直罗镇,作为一个藏在深山的英雄福地和光荣老区,可谓“养在深闺人未知”,从来没有成规模地开发过。缑军安与他的团队正是凭着其得天独厚的绿色天然资源和无与伦比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这里打造国内第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集教育培训、创新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红色文化产业园。人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直罗”将成为集缅怀革命烈士、铭记光荣历史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红色文化之大成的一方新圣地!

  总而言之,人们眼中的缑军安有着太多的希冀,浓烈而富于幻想,不断增长却从不更换——那就是希冀未来的直罗美梦成真,希冀直罗的未来“中国梦”尽快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尽管,现实中有时候,缑军安的希冀碎了一片又一片……但是,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他别无选择!

  “愿消老区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缑军安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一个陕北汉子的崇高追求,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不是个体的荣华富贵,而是直罗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

  如果说,谁都不是最完美的人,但谁都可以在他某些时期里成为一个最完美的人;那么,当下的缑军安正在力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老区人民心目中“完美的人”。

  有一种责任叫坚持,有一种奉献叫忘我,有一种大爱叫无私,有一种力量叫信仰。信仰铸就高尚,梦想成就辉煌。缑军安用自己的牺牲与奉献践行着他永恒的信仰,铸就了新时期陕北汉子的崭新形象。

  人们从缑军安的信仰中,看到了他书写执着敬业的忠诚;人们从缑军安的信仰中,诠释了他情系老区的责任与担当。随着年华逐渐逝去,但缑军安坚守信仰的故事,不会被人们所忘记。因为,对于信仰,铭记无疑是最好的延续·····

  几天的考察采访,眨眼间转瞬即逝。临别时,望着缑军安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只见他披着玫瑰色的夕阳,大踏步地向前走着,脚步是那么的自信、那么坚定有力!谁能不相信“天是他们的天,地是他们的地”呢?

  是的,“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此乃洵非虚语!

  (作者马一夫,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