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布景到表现形式,国家京剧院创排的《西安事变》均有突破
现代京剧,要有现代范儿
80年前,古城西安,凛冽冬夜,张、杨二人秘密商定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80年后,由国家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日前在沈阳辽宁大剧院再次登上舞台。该剧讲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用民族大义和宽阔胸襟说服各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故事。
“为救国,只能是牺牲自我;似流星,仅闪烁瞬间光明。”少帅一番心迹剖露,令现场观众动容。剧中的张学良由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于魁智扮演。为展现好少帅风采,勤思苦练自不必说,有趣的是,于魁智与年龄相差一甲子的张学良既是老乡、戏友,又是一对忘年交。据他回忆,张学良95岁大寿时,曾请他远赴美国献唱,相处近10天。这段独特的经历让于魁智对张学良多了几分真切的感知和了解,多年后,他终于得以在舞台上诠释自己心中的少帅。
不同于杨子荣、李玉和等虚构艺术形象,无论是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还是蒋介石,观众早已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知,如何通过京剧的“四功五法”把他们写真、写活,既尊重史实,不失厚重感,又加以艺术创作,存有一定的新鲜感,殊为不易。
“为充分还原历史,我用了13天时间,闭门谢客,阅读了40本有关那段历史的书籍资料。”《西安事变》编剧孟冰希望通过这部剧体现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此外,剧组还邀请了党史、军史、京剧界的专家为该剧史实细节坐镇把关。
在艺术加工方面,周恩来的扮演者朱强运用“风搅雪”的语言表现手法,将京剧唱腔与方言口音穿插糅合,让观众既能感受周恩来的语言特征,又能体验京剧的特有韵味。《西安事变》还借鉴了话剧表演在时空营造方面的灵活,以及对重点桥段的捕捉,重点突出张、杨二人在捉蒋后是杀还是放的问题上的分歧,周恩来痛惜少帅一去难返的真情等戏剧情景。
京剧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和观众审美发展,让京剧在留存精华元素的前提下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是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一方面,传统京剧艺术形式如服装、脸谱,在现代戏中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许多程式化舞台手段,难以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于是,现代京剧成为京剧创排的着重点和突破点。《西安事变》的舞台设计提取了西安古城元素,明确地理环境的同时,凸显了政治环境的冷峻沉郁,而彩灯、霓虹、追光、散光、重光的结合和适时运用,为舞台增加了多个空间层次。从唱腔到舞台布景,从动作到表现形式,该剧在传承的基础上均有所改变,是对原有风格的创新和突破。
正是源于剧组的精益求精,在去年10月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西安事变》一举荣获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还被选入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项目。
该剧导演孙桂元在介绍创作思路时说:“对京剧传统应怀有敬畏之心,现代京剧创作一定不能脱离京剧本身的规律和程式,避免陷入话剧加唱的误区,既要有时代特点,为观众呈现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精彩唱段,又要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创作出京剧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程式。”
在创作手法上,该剧秉持京剧传统,充分表现表演者的功力、行当特点、流派特色,但也不囿于传统,根据剧情需要和观众审美而浓化戏剧情感、发挥演员特色。京剧演员李胜素尽管戏份不多,但扮演的宋美龄让人印象颇深,她还根据宋美龄的人物特色进行“微调”,代入感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