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想到,60后写诗最先锋
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任洪渊已经年届八旬,但也是一名“先锋”诗人。
《中国先锋诗歌地图》首批推出五本书。
本世纪以来的先锋诗歌,首次有了一幅详尽的画像。《中国先锋诗歌地图》书系昨天面世,这套“地图”包括北京卷、陕西卷、广东卷、天津卷、广西卷。梳理这套“地图”,会打破以往固有的成见,一些有趣、新鲜的话题也由此浮出水面,比如写先锋诗最疯狂的并不是年青一代,而是被人叫成叔叔阿姨的60后。
初衷
找到每个地方真正的好诗人
产生这套面目新鲜的书系,与“新世纪诗典”诗歌品牌有关。7年前,第一辑《新世纪诗典》面世,《中国先锋诗歌地图》总策划之一伊沙说,“《新世纪诗典》每年从大量来稿中遴选诗作,出版一本诗集,迄今已出了6辑。”与此同时,《新世纪诗典》每年还会按地域评出诗歌团体榜,于当年年底公布。
通过《新世纪诗典》,2015年后,一群优秀而沉默的广西诗人开始浮出水面,这得益于广西诗人“3个A”的举荐。广西诗人群体的异军突起,触动了诗人、出版人沈浩波的敏感神经。去年六七月,他突然起意,想做一套按省份编选、能反映中国先锋诗歌生态的诗集。“之前我对广西先锋诗人的了解等于零,看了他们的诗作我突然意识到,在全国还有很多沉默的优秀诗人,我想找到每个地方真正的好诗人。”
根据《新世纪诗典》诗歌团体榜近年来的排名,首批选定了北京等五强。各分卷选定五位主编,各主编再通过来稿、投稿、约稿等不同方式,将许多不为人知的诗人发掘出来。各位主编的劳作,汇集到编辑部这里,其样貌有了统一风范——各卷第一辑均为此前并不著名的80后和90后诗人。这正是《中国先锋诗歌地图》总策划之一沈浩波的特别用意,“现在诗坛论资排辈,年青一代优秀诗人很难出来,但年青一代已表现出强大实力,这样做也表明我们对新声音的尊重。”
最终,这套“地图”中,既有臧棣、沈浩波、西娃这样的知名诗人,也有已故打工诗人许立志的作品,还有更多是莫小邪、里所、易小倩这些新生代诗人。北京卷主编西娃说,之前觉得阅读面很广,自从编了这部书,才发现北京栖息了这么多诗人,一位叫宋啦的诗人就通过这部书被全新挖掘了出来。
地域
北京诗人作品入选量最多
首批面世作品中,北京入选诗人49位,陕西入选诗人31位,广东入选31位,天津入选了23位,广西入选了37位。伊沙说,这五地是先锋诗歌创作前五强,其中,北京先锋诗歌创作最为兴盛。
西娃说,北京诗人是以在北京居住一年以上的为选编标准,最终选入49位诗人的200余首作品,也是各地方卷选入诗人和作品最多的。这个结果也符合伊沙多年来得出的结论,“《新世纪诗典》每本诗集入选365首诗,每年北京诗人作品入选量均达到50首至60首。”
事实上,这样一份诗歌地图颠覆了很多人此前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的诗歌大省四川并未进入前五,而广东这样的省份却大踏步进入。“广东以前被人讥讽为诗歌活动大省,并没有人觉得有多强,但从入选诗人和作品上看,并非如此。”伊沙解读道,北京、广东先锋诗歌兴盛,和其强大的外来人才的吸纳力量有关。而陕西、天津则与文学、文化传统勾连。沈浩波还提醒,所谓五强并非恒定,而是呈动态变化之势,在书系编辑过程中,山东诗人崛起非常快,下一部书已确定要做山东卷。
尽管陕西入选先锋诗歌地图五强,但陕西卷主编“西毒河殇”却表现出冷静的一面。他经过选稿发现,陕西现代诗的土壤依旧不足,好诗人都以个体的面目出现,没有成为一个群体,这从自由来稿入选率极低这一点,就体现得非常明显。“陕西是文学大省,但文学仅限于小说,因为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陕西人一根筋只认秦砖一样的小说,从骨子里对短小的现代诗不怀敬意。”
尽管分不同地方卷,但地域特征并不明显。“西毒河殇”说,“因为现代诗,尤其是口语诗,都是写诗人个体生活,并不为时代或者地域代言,这也是现代文学一个特征。”西娃则认为,尽管地域特征不明显,但其最大的特点是一群活在此时此刻的活人在说人话。
代际
80岁老诗人照样很“先锋”
如果以为写先锋诗歌都是年轻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先锋诗歌从来与年龄无关。这套书系入选的作者,年龄最小的才9岁,最大的已经80岁了。
“我在不断的冲动、感觉、回想中,度过自己的一天又一天。”诗人任洪渊已经80岁了,他在北京卷占据“特别介绍”这一黄金位置,并有三首作品入选,其中第三首作品为长诗《第三个眼神》。2001年“9·11”事件震惊世界,也激发了老人家的创作。他回想道:“那一天,我从每个人胸膛上听到了回响。”他写下了《第三个眼神》最初的诗句,“那是怎样的最后一瞥,投出时/已成灰烬,它看见过我们/我们却永远看不见它湮灭的一瞬……”此后,过了十年之久,他于2011年改定诗稿。“我写‘9·11’,更要表达的是人类的痛苦、困惑和冲突等等。”任洪渊说,先锋诗歌从来与年龄无关,有的人年轻却写的是陈旧的诗,有的人年老却写的是年轻的诗,“先锋诗歌是对于古老汉语生命力的更新、创造,而不是技巧等表面性的噱头。”
吴冕今年21岁,在长安大学上大三。他回忆说,3年前从厦门一所大学退学,回到西安参加高考补习,18岁的他觉得内心有忧郁的东西,就开始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写诗如今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日常的存在。”他喜欢这样的状态,他觉得诗人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美、趣味甚至黑暗的东西。
观察不同年龄段的诗人群体,伊沙总结出一个有趣现象,60后诗人在先锋诗歌创作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其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让他称奇的是,这个群体还能不断挖掘新诗人,不少人退休后才有了处女作,“60后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人,是一代诗歌疯子,书写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