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翻中国近现代史,广东东莞便是这部史册的第一页。在这里,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以其自强精神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现居东莞的中国画艺术家刘岩石,他以厚重的笔墨,用人物群像记录下鸦片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用绘画艺术表现着时代的觉醒和落后,时代的屈辱和反抗。
大炮声响、怒吼声、尖叫声、挥舞的钢刀、嫣红四溅的鲜血……站在刘岩石大型历史画作长卷《鸦片战争》前,脑海中总会传来起不同的声响,交织回荡。这幅国画长卷《鸦片战争》,长66米、高2米,由他耗时8年完成,让所有的参观者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洗礼,让人热血沸腾。这一历史题材的巨幅作品,在2015年6月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凝固的历史——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美术作品展”上同时震撼亮相,占用了东莞岭南美术馆六个展厅。当时,正值虎门销烟174周年暨鸦片战争爆发175周年。
刘岩石现为东莞岭南画院副院长,其创作形式以国画、连环画、书法为主,艺术特色尤以历史题材国画最具代表性。历史画代表作品有《湖广禁烟》《虎门销烟》《销烟壮举》《鸦片战争》等系列作品,画幅庞大,结构连贯,笔致凝重却灵动传神。正因为凭着他深厚的绘画艺术造诣,刘岩石被列入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施的“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
东莞的人文历史乃至当前政府的政策扶持,加上个人的历练,成就了刘岩石这些在美术领域具有纯粹艺术追求的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书画艺术在时代的激扬中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引起国内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的文化政策倡导下,东莞书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书画家,创作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时代气息浓郁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刘岩石正是在东莞这种文化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优秀艺术家。
(创作中的刘岩石)
创作国画《虎门销烟》,只为家国情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岩石在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了二十多年,他一向秉承岭南美术和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孜孜不倦地进行书画创作与研究,积极探寻当代美术的转型、变革与创新。
198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刘岩石被分到了湖南郴州师专,成了大学里美术系的一名老师。1994年4月,刘岩石调到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巡查炮台遗址是他的日常工作职责。
“当我第一次站在炮台,面对一百年前这段波澜壮阔的硝烟历史时,心情格外凝重。”谈起创作动因,刘岩石感慨不已,“在巡查炮台遗址时,我心中常有一种特别凝重和庄严的感觉。当年抗敌战争场面,一幕一幕在我眼前浮现,久久都无法消失。每当我进入这种回忆的思绪中,心中就感到有一种激情,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就很想拿起画笔,去再现历史,再现悲壮的抗敌战争场景,再现那些无惧生死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些所思所想,我觉得这是当代画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当年,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要筹备虎门销烟纪念活动,刘岩石接手了“纪念虎门销烟一百二十五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展”的筹备工作。征稿到期后,收到的稿件多数是书法作品,为了丰富展览内容,增强展览效果,在时任馆长刘柄元的支持下,刘岩石开始着手创作《虎门销烟》长卷中国画。
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画家创作过鸦片战争的题材,但刘岩石发现,许多有关虎门销烟的作品,诸多画家只是想当然地进行创作,而没有尊重史实进行创作,画面上表现的竟然是用火去销毁鸦片。实际上,虎门销烟是将鸦片泡进盐水池中,再撒进石灰,石灰遇水沸腾,这才让鸦片溶解。因为对还原虎门销烟历史原貌的浓厚兴趣,刘岩石怀着画家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决定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这段历史描述出来。
(刘岩石创作的《鸦片战争》历史画长卷,66米长、2米高,前后耗时8年完成)
历史题材创作,要坚持“历史真实”
历史画创作不同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除了把握历史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有“历史真实”的画面物象造型的表现能力。刘岩石坦言,创作一幅感人至深的近代史历史画,不仅要了解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历史,瞻仰销烟池旧址和虎门炮台遗址,还要探寻先驱们的足迹,设想当年的历史场景、先烈们悲天悯人的历史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然后将自己放置其中来创作。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一次次地被震撼,一次次地被感动,力求把模糊不清的历史碎片变成笔下生动形象的人物,让一个个闪光的灵魂成为不朽的精神。
为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获取充分有用的创作信息和素材,增加创作需要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刘岩石遍寻相关历史书籍,细读描述历史事件的内容。2010年,他听说林则徐的日记在福建省福州市,于是特意去了一趟福州寻访史籍。日记中记载,林则徐连续8次被道光皇帝召见,后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至销烟完毕离开,前后近200天。研究了这些一手史料后,刘岩石萌生了一个灵感,将林则徐每天的日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一一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较高史学参考价值的系列式作品《禁烟日记》。
“历史画绝对有历史的内容,有历史的真实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你缺乏了历史的真实,那你这个历史画只是一个叙说,那就没有多少意义。所以我花了很多工夫,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细节都是考证的,我就觉得当前中国的历史画要演进,不要去叙说,不应想当然,历史画就是历史画。”
鸦片战争本身有一个时间阶段,关于如何呈现进程,刘岩石选择了连环画的形式来一幅一幅地表现。后来就有了66米长、2米高的《鸦片战争》历史画长卷,前后耗时8年。
刘岩石在其后来的画集《凝固的历史·后序》中称,这幅画的画面太大,因自己的画室空间有限,每次只能三张宣纸拼接依次推进着画,创作时只能看到局部的局部,无法把握整体效果,直到印画册拍成照片拼接后,才看到画的全貌。除了要漫长的时间精力,创作过程中还经常要爬上爬下,体力耗费也很大。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刘岩石也称有时感到难以继续下去。
作品的问世让他有着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创作到最后,我是用火来统筹整个画面,这画画完之后,放到地上,摆到我外面走廊上面,我就用红色笔刷去涂刷,把那种惨烈的战争血染场面体现出来。展览的时候一挂出来,我自己好感觉到有点震撼了,怎么画出来的自己都有点回忆不起来。”
在进行《鸦片战争》创作过程中,除了要把英雄的面貌、事迹、战争的场面表现出来,刘岩石还要求把英雄的精神灌输到整个画面。为了突出鸦片战争历史事件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强化英雄的个性特征,避免人物造型程式化、概念化,他根据大题材大气象大画面的历史人物形象需要,大胆借鉴西方写实的造型语言,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和光影明暗的素描形体结构进行结合,力求刻画出生动有神、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
“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大多都是人物群像,都画得有精神、有筋骨、有个性,呈现温暖的生命之光、自然之境和人文之美。”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磊,曾这样评价刘岩石历史画中的人物形象。
从1994年至2016年末,刘岩石坚持创作了100多幅历史画。每当完成一幅历史画创作,刘岩石深有感触,自己就仿佛实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人性的升华,有一种穿越时空和亲身体验的感觉。回视这些年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心里每每滋生出这样的感叹,这无一不是画中所反映的真实的历史、描绘的英雄人物事迹之感召。让他深深感到,历史画创作必须先要自己倾心投入,先感动了自己,才有创作的激情,然后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刘岩石说历史画于自己,是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是画家的良知,也是创作的前提。他希望通过100多幅历史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作品,发挥历史题材的历史功能和教育功能。
(刘岩石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和光影明暗的素描形体结构进行结合,力求刻画出生动有神、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
借助“艺起来”,让艺术产生更广泛影响
2017年11月一个平常的日子,岭南画院办公室里,刘岩石正在为最新的展览“尺幅云烟——刘岩石写生创作作品展”紧张筹备着。该展览将于12月1日在影像虎门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展览由东莞市文广新局主办,将集中推出他在写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绘画作品,活动举办形式还将采取与观众更多的互动性,把展览融入社会文化活动之列,让更多普通市民走进美术创作的世界。
刘岩石是个复合型画家,除了厚重题材的历史画创作之外,他在花鸟、山水、人物等方面同样颇有建树。其作品可以立意崇高,也可以简练精谨,都已形成他独特的风格。可谓,大则可以浩气磅礴,小则可以含蓄隽永。
(刘岩石写生作品)
那些精巧简练的风格,反映在他的写生作品中,这是刘岩石美术作品的另一种特色。近年来,他的写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巨川,以致于穷乡僻野。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位风格已经相当成熟稳定的画家而言,重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对景写生,师法造化,实际上是一次对自我艺术的省思、检验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刘岩石尤其重视写生的重要性,他认为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与在画室中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写生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眼前所见景物有取舍、有主次地搬到画面上。“搜尽奇峰打草稿”,不断积累的写生作品,能够对将来的艺术创作有所助益,这才不失为写生的意义。因此,欣赏刘岩石的写生作品时,总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现场感和即兴的意味。
就在近一年前的2016年12月28日,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和风容与”刘岩石写生作品展于在岭南美术馆举行,这次为期10天的展览展出了他的国画、速写作品约80件。作品以近年来旅行各地的写生之作为主。通过展览的作品,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见识其笔下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能感受到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探索与钻研的精神。因而,有专业评论家称刘岩石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经典画论的当代有力践行者。
实际上,近年来举办的多次刘岩石作品展均是东莞市文广新局实施“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的具体活动项目之一。
刘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多年以来,他的专场主题展览都是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东莞市文广新局主办实施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他的美术作品很多都难以与更多的观众见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动力和信心。借助“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刘岩石的艺术成就向更广阔的空间产生了影响,也为东莞城市文艺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岩石是2014年度评选出的东莞文艺名家推广对象之一。截至2017年,东莞市共有15人入选,分别涵盖音乐、戏剧、影视动漫和美术等艺术门类。刘岩石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堪为当下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人。
经过几年来的持续推进,“艺起来”不仅促使东莞文艺名家推广对象及其作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让东莞文艺精品创作的模式、现象、亮点受到外界关注,同时又推动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在全国具备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艺精品。
文艺名家和城市间是一种相互增辉的关系。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一向遵循文艺人才发展与文艺精品创作的基本规律,注重发挥优秀艺术家的示范引领作用。而这些“东莞文艺名家推广对象”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东莞文艺的繁荣和创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传播东莞城市形象赢得了荣耀和声誉。
(刘岩石在鸦片战争博物馆观看自己创作的国画作品)
在艺术创作的旅途中,多年以来,刘岩石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作为岭南画院的副院长,刘岩石还担任着创作伍队的管理工作。在做创作题材规划上,他擅于根据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相关主题的绘画创作主题。例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刘岩石萌发了一种构想:组织东莞的美术家位开展“百年百图”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活动。
对于刘岩石来说,艺术创作是他一生的事业。他用自己的美术作品,让历史走向当代,让艺术走向群众。他的执着与追求,彰显了一个艺术家难能可贵的品格与家国情怀……
(美术家刘岩石近照)
创作谈:
历史画创作不同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除了把握历史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有“历史真实”的画面物象造型的表现能力。作为通过画面的视觉艺术呈现历史内容的历史画,我在创作时,对于主题和情节的选择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当代的眼光和价值判断重新审视和反思历史,挖掘和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在具体的创作中,力求做到客观地对待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演释历史,并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尽可能还原或接近历史的真实,强化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实现历史题材创作的历史真实与绘画真实的统一,这是历史画创作认识提升的关键,也是历史画创作成功的保证。
——刘岩石
刘岩石简介
刘岩石,湖南宁远人,1957年生。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岭南画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刘岩石画集》《刘岩石作品集》《刘岩石画选》《凝固的历史—刘岩石绘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作品集》《田垌耘耕》。(文/毕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