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易凌 宇菲  发布时间:2019-04-14 20:38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莞开幕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1)
       4月12日,由广东画院、岭南画院、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岭南美术馆承办的“海岸线——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东莞站”将在岭南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展出林淼、杨星、关坚、林涓、黄国武、李东伟这六位著名画家在广东沿海考察创作的部分油画写生作品,带领观众领略艺术家笔下的海岸风貌。
 
      展现艺术家眼中的“海岸线”
 
      本次展览是画家们关于“海岸线”这一主题的解读。“‘海岸线’,是大陆与海洋的接壤之处,是来舶之地,也是扬帆出发的地方,有形的货物,无形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等,都于此交汇。”著名画家陈迹在展览序言中表示,当明了“海岸线”背后的种种文化因素之后,参与本次展览的每位艺术家,都选择了一种最贴近他们本心的创作形式。
      “对于生活于广东的画家而言,大海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兼容开放的海洋精神、敬天畏神的民间传说、海岸之间的人文生态等等,都为画家们诠释‘海岸线’的主题上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著名画家蔡祜认为,由此生发出对不同题材、形式上的偏好与选择,为人们欣赏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图像上的途径。
      本次展览共展出林淼、杨升、关坚、林娟、黄国武、李东伟这六位艺术家在广东沿海考察创作的近百件作品,带有记录与考察的性致。“写生小品更多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批作品作为独立的创作成果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蔡祜说,作为创作素材的一部分,这种“未完成”的真实为人们展现了画家在写生中最吸引眼球的那一部分,落笔时最真切的现场感受。当然,更直接的观感是画面中留下的诸多形式探索的痕迹。
      据了解,“海岸线——广东沿海考察创作”计划以数年时间,通过写生、交流、展览的方式考察广东沿海多地的人文、风俗与地貌,为记录与挖掘“海岸线”的创作计划提供着更多可供解读的角度,而这点也是这个阶段性的展览所具有的意义。这种带有记录与考察性质的创作项目也决定了除了最终的创作成果之外,沿线的写生与交流同样是作为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值得仔细玩味。
      “基于个人艺术心理定势所反映出的是艺术家们对于‘海岸线’创作中最直接的思考与态度,同时,从‘未完成’的状态中,也再一次为我们强调了本项目中所体现的“考察”意味。”蔡祜说,当人们在面对这批写生小品的时候,图像上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为人们解释“海岸线——广东沿海考察创作”的上下文关系提供许多重要的参照。
 
      艺术家简介: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2)
林淼:1981 年生于广东省潮阳,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广东画院签约画家,第二届广东青年画院画家,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三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深圳青年美协会员。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3)
《山風初日图》  145x18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中国画  林淼 作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4)
杨星:1977年生于广东揭阳,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壁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篆刻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第三届广东青年画院青年画家,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5)
下西坑 145cm×185cm,纸本设色,2018年  杨星 作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6)
关坚:1975年生于广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曾任岭南画院副院长,岭南美术馆副馆长。现为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研究院)博士、广东画院画家、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关山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7)
岛·印象系列之一-2017年-180×141cm  关坚 作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8)
林涓:1971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签约画家。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9)
惠来行·风起客鸟尾之四纸本墨笔180cm×145cm 2018年  林涓 作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10)
黄国武:1963年生于广东惠来,1980年至198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8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1998年至2003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基础部,1998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2009年至2010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创作室主任。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11)
人间烟火·金沙滩暮色  纸本水墨  147cm×180cm  2018年  黄国武 作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12)
李东伟:1961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览海岸风貌,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在东莞开幕(图13)
 《中国海岸线-岛.光》系列作品-185x145cm  2017年  李东伟 作
 
展览信息
 
“海岸线——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 •东莞站”
主办:广东画院、岭南画院、东莞市美术家协会
承办:岭南美术馆
协办:关山月艺术基金会
展期:4月12日—21日
展厅:4、5号厅
开幕时间:4月12日下午3:30


延伸阅读
“海岸线——广东沿海考察创作巡回展 •东莞站”序
 
 
      明末清初广东名士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九载:
       二塔为一城之标。形家者常谓会城状如大舶。二塔其樯,五层楼其舵楼云。
       说的是,“会城”——广东的省城——广州,就像一艘面朝南海的大型海船,“五层楼”就是舵楼,而市区的花塔(在六榕寺,高二百七十尺)和光塔(在怀圣寺,高十六丈五尺),就像是海船的桅樯了。
“五层楼”即现在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初名“望海楼”。无论“望海”还是“镇海”,面向海洋的官方意志,在楼成之初,即已宣示出来。在屈大均时候,广州城没有现在的高楼林立,“形家”——风水先生们——登上城北最高处的越秀山五层楼向南而望,看着市区高耸而起的花塔和光塔,生起“会城状如大舶”的感慨和比附,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广东,梁启超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
      崎岖岭表,朝廷以羁縻视之;而广东亦若自外于国中。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则鸡肋而已。虽然,还观世界史方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一焉,斯亦奇也。(《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
       梁启超这一看法,如果仅从交通地理而言,当无大错,但若说广东“鸡肋而已”,朝廷以“羁縻视之”,则大不然。一千多年来,广东的“会城”广州一直都是以外向型海洋贸易经济为主,尤其是自唐宋以来,颇为历代朝廷所倚重,并因之成为“天子南库”。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后,广州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而这个时候的贸易对象,也早已从唐宋以来的以印度洋东西海岸的中东等国家、转向以欧美国家为主。参与经济贸易的是活生生的人,经济的交流,必然也带动人文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经济格局的改变,自然也会使文化格局发生变化,而外向型的经济,同样也会催生出不同于内地的更为开放的政治文化生态——广东在近现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开风气之先,包括广东美术在近现代中国的强势崛起,都有这一前提在。
      三十年前我初到广州的时候,时常听到上年纪的人说要“过海”,开始以为人家要远行,后来询问始知,他们只不过是要从珠江的北岸过到南岸的海珠区,又或者是从南岸去北岸的市中心而已。后来读到前面提及的屈大均《广东新语》:
       凡水皆曰海,所见无非海也。出洋谓之下海,入江谓之上海也。(卷十一·文语·土言)
       我才明白:海洋意识,早已根植于南粤先民日常生活之中。
       “海岸线”,是大陆与海洋的接壤之处,是来舶之地,也是扬帆出发的地方,有形的货物,无形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等等等等,都于此交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西方的教徒们寄望于上帝的救赎,西来的佛教,也传法信众,希望能够普渡他们抵达“彼岸”。中唐时候我广东六祖慧能禅师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的所谓“此岸”和“彼岸”,逐渐合二为一,互为体用,包括儒释道三教在内的传统中国文化开始转向。
真所谓,“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中国画”是我们自己的土特产,自当以立足本土才能生长健旺,但某些异质文化因子的介入,说不定亦有可能开出令人惊喜的新样来——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海岸线”既为海陆界线,又是海陆接壤之线,是“界”是“接”、是重界轻接还是重接轻界、又或者是界中有接接中有界,就看各人取舍了。诸位参展画家虽说都是广东人,但绝大多数的先辈却都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据我的观察,他们自身又大多具有传统中原文化和近现代海洋文化等多重文化性格。我以为,当明了“海岸线”背后的种种文化因素之后,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反求诸己明心见性、还是守中有进进中有守,又或者既然形家都说“会城状如大舶”、那就干脆扬帆出海直奔“彼岸”吧,我想,都会是最贴近他们本心的最为合适的艺术选择。
      至于画面是否描绘的是广东“海岸线”上能够眼见的真实物象,在我看来,反而并非十分紧要。
      是为序。
 
陈迹
2019年1月10日于澄庐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