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宏葵谈出版:新长征路上再出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7 14:34

  核心观点:要以“融合”为理念,以“创新”为根本,以“跨界”为路径,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既熟知出版工作规律,又掌握新媒体应用能力;既深谙出版产业政策,又精通市场运作机制;既有跨界视野、批判思维,又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李宏葵谈出版:新长征路上再出发(图1)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出版业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的变迁,进入到了以“0”和“1”为基本标志的数字时代。新技术、新运用层出不穷,“创新、融合、跨界”成为出版业改革发展,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行业第一资源的人才资源,其工作开展必须顺势而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要始终把提高政治素养放在首位,打造一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出版人才队伍。当前,新技术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出版从业人员日益年轻化、流动性强,受社会各方面思潮影响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复杂情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出版作为党的舆论阵地的定位没有变、性质没有变、职责使命也没有变,更不能变。我们要紧紧围绕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专题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切实守好党的出版舆论阵地。

  二是要坚持全方位培养,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当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深入,融合创新正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各种新兴出版形态不断涌现,带来了内容生产、产品结构、管理过程、传播渠道等全产业链的重构。我们强调“术业有专攻”,但不是单一,而是建立在宽阔视野、广博基础上的专业、专注和专精。因此,要整体把握出版行业发展和产业流程,正确认识产业发展规律,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专家能手。我国出版业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果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认识和整体把握,没有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经营理念和对新兴出版技术能力的掌握,将无法适应出版行业改革发展不断提速的需求。

  三是要传承工匠精神,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的出版人才队伍。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业一直秉承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职业精神,张元济、邹韬奋、叶圣陶等老一辈出版家成为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代表。近年来,许多出版工作者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以工匠精神推陈出新,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继出版,成为富有代表性的“高峰”之作。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图书出版市场“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客观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比如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不够。一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问题,屡次出重拳下大力气推动出版物质量的提升。最近,总局下发《关于“质量管理2016”辞书、教材教辅和地图类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的通报》,点名通报了16家出版单位的19种出版物编校质量不合格。应该说,这些措施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对于一些出版从业者来说,效果还仅仅停留在“不敢错”的阶段,在内心深处还没有树立“不想错”的意识。要解决当前一些出版物品格不高、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好出版价值观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出版职业道德教育,始终如一地提倡出版人的工匠精神,加大对年轻编辑的培训培养力度,发挥好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把宝贵经验、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新·跨界·融合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时代命题,是一个亟待全行业探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出版业已经走在新的征程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出版业在新的征程中,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五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的致辞,刊发时有删节)

  (本版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李明远)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