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篆书 五言联 |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不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与书体的演进中,愈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内涵上还融会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天,书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新时期以来,中国书法完成了自晚清碑学以来在书法理论及认识上的梳理,在理论建设、史学研究、审美批评、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代书家对书法艺术本体的理解、他们的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创作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新的创作风貌与审美风尚。这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两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深刻领悟与组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认真分析当代书坛面临的形势,洞悉问题,除弊布新,注重实效,把塑建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及风尚引领作为工作的重心,在书法理论建设及学术研讨、作品展览、重点作者培训、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会员行为规范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书坛呈现新的气象。
一是涌现了一批能沉潜于创作、立足于书法本体,勇于探索,并力求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坚书法家。
当代书法繁荣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出精品、出人才,即呼唤能反映当今时代风貌,有鲜明个性、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高境界的书法作品。如今,从事书法创作与研究所拥有的条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书法专业人员众多、高等书法教育发达、历史流传及新出土作品大众共享、艺术思想交融与信息开放、社会环境优越……都昭示着艺术大发展的必然。
中国书协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核心,从书法家的志向培植到创作关怀都精心对待,并针对当前书法创作风格趋同、内在精神意蕴寡淡等现象,匡正导向,提出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并包”的宗旨要求,进一步申明书法创作要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为主旋律。这都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另外,中国书协对重点书家及近些年在全国书展中获奖的书法新秀轮流培训,开办书法大讲堂、国学研修班等,或巡回各省区,或集中京城名校,调集资深书家、学者授课与研讨,并进行个体性的解惑答疑。这些举措,成为骨干书家攀登艺术高峰的助推器,不仅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更使他们调正了目标与方向,树立了以作品为立身之本的信念,形成了群体性沉潜于研习与创作,立足书法本体,勇于探索,追求书法高境界、大气象的格局。
在创作上,书法家已不再完全囿于个人偏爱的情调与趣味,开始注重投情于时代的现实关怀,在盛世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中,陶铸书法气象。堂皇正大、刚健敦厚的书风,成为一种审美主流,承担起了感化与激发人民群众精神意志的作用。
二是形成了自觉抵制书法的庸俗、怪异现象,力求净化书法生态环境,维护书法艺术品格的风气。
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融合与碰撞中,当代书坛出现了审美多元的价值取向,各种探索性的书法行为不断涌现,甚至出现了追求“现代观念”表达而脱离书法艺术本体的“创新观”——蹈入了追求艺术形态的歧异趣味,以不惜贬损传统为代价,价值取向极端偏执。加之社会上一部分人借艺术的光环投机谋取名利,进而滋生出种种庸俗、怪异的现象,将书法变成了杂耍与恶搞,误导着大众对书法的认知与判断。
对于这类现象,绝大多数书法家及文化工作者,都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他们对书法心存敬畏,认真地考量作品的社会效应,以弘扬正能量,引人向上、向善、向美为创作旨向,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前不久,河南某地市书协主席针对低劣书法入展当地美术馆,向本地会员发出的禁止前往观看及附和评价一事,在微信圈中被疯传热议,得到广大书家的赞赏,并传达出净化书坛风气、维护书法纯洁性的共同愿望。当代传媒的高度发达,让广大书家及大众随时都有臧否作品的机会,也警策着书家守正创新、力避低俗,在创作的道路上向着书法艺术的高格调、高境界进发。
三是热衷于走穴谋利、自我炒作标榜的书家少了,潜心创作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书家多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大众对书画艺术的需求,书画作为一种艺术商品进入了市场流通,出现了艺术品拍卖会、画廊及书画经纪商,将书法推向了市场运行机制,彰显了其“价值”属性,激发了广大书画家的创作热情。同时,市场的繁荣也派生出很大的负面作用——有的书画家被市场“绑架”,无心认真研究、创作,将创作变成了迎合市场的重复制作,并游走各地挖空心思炒作自己。书画家中出现了攀比市场价格与物质财富的不良风气,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针对这类现象,中国书协倡导书家自律,并在《中国书法工作者行为守则》中要求会员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并对主席团成员及驻会工作人员做了相应要求,率先垂范,清正从艺。同时,各级党政部门近一两年来的系列廉政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成效,广大书家自觉抵制不良现象,不以权利或职务之便销售作品或炒作自己。代之而起的是热心公益事业,捐助贫困学生及患难者、捐赠力作的情况在知名书法家中蔚然成风。
四是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百姓的观念。
近年来,各级书协及民间团体组织的书法活动颇为频繁,参与其中的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及不同文化层次人越来越多,书法进入了真正的复兴时期。书法在当代的推广,既是平民百姓在文化权利上的回归与提升,又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进步,也是党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方针的体现。
在此背景下,也有学者担忧“书法大众化的喧嚣则从文化与审美双重维度削平了书法的价值”,认为书法的泛化,降低了书法的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高度与品格。这一观点无疑失于偏颇,但也令我们反思——在保障与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书法的热情的同时,也要谨防书法沦为一种人人可标榜的泛艺术,从而丧失其本有的高贵品格与文化精粹属性。书法的普及、人民大众的参与,并不等于说降低了书法艺术的门槛,而是书法艺术之林赖以生长的土壤。书法既有娱心修身、陶冶情操的功能,也承载着文化艺术的高度,两方面并行不悖:在书法的普及层面上,则首先体现为前者,以定心、明性、陶情为旨归;在书家艺术表现与追求层面上,则主要指向于后者,以深厚的艺术功力与丰富的表现技法探求其道,展现境界。前者是书法艺术“金字塔”的底部,后者是其顶端,而顶端的高度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当代书法的普及工作,对未来书法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书协两年来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在全国各地打造命名一批“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法名城”的基础上,开展了书法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厂、进乡村、进革命老区等系列活动,多批次地组织著名书法家深入基层现场创作,奉献书作,让高雅的艺术贴近大众,服务人民,并为书法爱好者讲解技法、示范书写,与基层作者结为“传帮带”的关系,拉近了书法名家与基层群众及书法爱好者的距离,赢得了高度评价。
五是书法家人格修为与书法的人文内涵的呼唤与重视。
书法的高度抽象性,不仅为书家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而且书家自身具有的精神状态如操守、学识、修养等也会反映到作品中。古代即有“书如其人”的观点,刘熙载还引申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都是在说明,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境界,与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是相呼应的。自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书法与文化的疏离,对于大多数书家而言,书法从文化层面上的“道”降为了技艺层面上的“技”。
当代书家主体性的文化缺失趋向,从创作与审美两方面制约着书法的发展,这与古代社会书家的主体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如有识者所言:“当代书法不缺创新,不缺形式,不缺个性,甚至不缺技术,把今与古对照,大多数书法家的作品缺文心,缺内美,缺诗意的气息,因此也就缺了境界。”概而言之,即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国书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从导向到实际措施,都倾力于此。它不但在一系列重大展览中提倡自作诗文,评选中增加了对文本的审读,加大了对获奖候选作者文化考评的比重等,还组织重点作者举办了“国学班”“中国书法流动大讲堂”等。另外书法理论家、批评家在此类现象与问题上的集中性阐释与引导,也产生了一定的效应。有志向的书家开始注重涵养自我心胸,提升人格修为,规范德行操守,并加强国学人文知识的学习等,形成了书写自作诗文、礼赞时代、讴歌人民的风气。
西汉扬雄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映现书家心胸,更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与气象。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在时代阳光的沐浴中,正展现出其独具的魅力与新的风采。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