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绣传承人高校开设公选课 学子放弃暑假学绣技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28 10:15

  湖北日报讯 拉开绷子、铺好绣布、穿针引线,在素雅的绸缎上绣出绚烂的图案。24日,武大暑期汉绣工艺传承与实践公选课上,30多名学生坐在一张张绷架前,在事先勾勒好的楚凤图案上,精心刺绣,乐在其中。

汉绣传承人高校开设公选课 学子放弃暑假学绣技(图1)

  图为王子怡在给学生做示范。

  这是一门针对暑假留校学生开设、且计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老师是省工艺美术大师、汉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

  王子怡说,这是她带的第三批武大学子了。

  30余大学生乐当“绣娘”

  “文化要知根,刺绣要知艺,传承要知辨,传统教学偏重于单纯讲技法,我觉得要创新,要适应当代学生的需要。”王子怡说。每次开课前她都精心准备,采用讲座与技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36个课时内,既对汉绣文化有所了解,也能亲手体验汉绣技艺的魅力,完成一幅作品。

  现场示范环节,王子怡坐在绷架前,学生们把她团团围住,仔细听、认真看,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边学边问已成习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吴云盼是第二期学员,她的公选课学分已修完,仍主动找到王子怡,争取再学习的机会。她说,“我平时喜欢刺绣,之前学过苏绣,汉绣的图案设计与独特风格十分吸引我。王老师手把手教,我的绣工越来越好了。”

  这批大学生“绣娘”中有几名男生。环境科学专业的张同学说,他以后并不会从事这方面工作,但当作爱好很喜欢。

  学生兴致很高,上午的课结束后迟迟不肯走,下午还在教室练习。王子怡经常陪他们练到两三点钟才去吃午饭。

  大学生学绣活可计学分

  王子怡从小受父辈影响,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苏绣、湘绣、苗绣,2008年接触汉绣。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精巧绣工的汉绣,一下子戳中了她的心,下决心要传承发扬家乡的瑰宝。

  2010年,她拜汉绣大师黄圣辉为师,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推陈出新。2015年凭《凤凰来仪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她的传统汉绣掺针绣法,又打破粗针大线绣法,大胆配色,传神的绣工,“凤凰来仪”的吉祥寓意在王子怡的针下呈现出和谐自然美好的氛围。

  学无止境,王子怡如今继续向前辈学习,也做一些传承工作。2014年以来,她创办个人汉绣艺术工作室,并先后在江汉大学、武汉大学开课。两所大学都将其列为校级公选课,计入学分。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

  王子怡说,汉绣进大学课堂一直是她的梦想。她认为在青年人群中普及传统文化与技艺,是改善传承人知识结构,提高传承人队伍素质,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

  传统技艺联姻现代设计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是非遗传承的永恒主题。从教学方法到绣稿的图案设计,每一步王子怡都仔细琢磨如何更好地传承,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

  在这次武大第三批公选课上,王子怡传授新针法——滚针,就对传统滚针进行了适度改良,使其更流畅灵动。授课内容《楚凤方巾》的绣稿图案设计是由王子怡的徒弟、武大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黄敏博士带领学生设计的,传统技法嫁接现代设计元素,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图案——凤表现得活灵活现,跃然锦上。

  黄敏介绍,这款“凤”更富想象力,装饰性强,成品完工后,可作为方巾自用或收藏。

  据了解,武大前两期共60多名学生选修该课,汉绣作为非遗、民间技艺走进课堂,目的不在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出路,而是作为传统文化熏陶和艺术修养提升的特色途径,也作为创新创业课程,发掘民间技艺创新的可能性。同时让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将精神带入专业领域。往届学生还对汉绣的传承和推广撰写策划书、微信推文等,积极为传统文化的传播献计献策。

  文/图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施含露 通讯员 闫玲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