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江粤军  发布时间:2017-09-05 10:18

     原标题:呼唤“大写精神”回归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图1)

  《远方》之一 陈一峰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图2)

  《花卉条屏》 王秋奇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图3)

  《关河一望萧索》 郭莽园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图4)

  《一路看梅知腊近》 宋陆京

  

呼唤“大写精神”回归(图5)

  李伟铭 《山水》

  自近日起到9月7日,汇聚了广东老中青19位写意名家作品的“岭南大写画家集群展”在陈树人纪念馆举行。

  写意精神可谓是传统中国画的精义所在。但大写意,常常给人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缥缈不可捉摸之感,因此,这些年来,操觚者较少,看得懂的人也不算多。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大写意精神?大写意与小写意之间有何区别?如何才能走进大写意的“方便法门”……听听参展的“实战专家”怎么说,将有助于我们摸到一点门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大写意要有大气象

  写出画家心中之境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告诉记者,去年他在黄山逛古街,偶然得到一块八大山人款的“墨社”老牌匾,于是萌生起以此为名组织一个岭南大写意画会的念头。这一主张得到郭莽园、郑阿湃、陈一峰、宋陆京等同道中人的积极响应,于是诞生了这次“岭南大写画家集群”。“这个展览有三层意义:一、大家因大写意而聚首,实属难得;二、大写意一个人走下去很艰难,一帮人结伴而行,相互切磋、探索、促进,更有气氛,更见成效。往后延续下去,将使‘大写精神’日渐为人们所关注;三、有助于画家们找到一种真正的写意精神依托,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写意画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由于大写意在今天相对“式微”,首先,必须深入辨析的是:何谓“大写意”?

  在大写意领域求索浸润了几十年的西泠印社社员、省文史馆馆员郭莽园表示,大写意指的是用笔写出来的大气象作品,要有意境、意趣、意蕴,和作品尺幅的大小、线的粗细、墨的轻重无关,不是说笔粗或者纸大就是大写意。“大写意之‘意’,不是纯粹的物象。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提取了物象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塑造出某种意境,表现出心中之景或心中之物,才是大写意。大写意的线是画家精神的体现,是写出来的,有着书法的意蕴,和工笔画的线相差很大。”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宋陆京也表示,所谓“写意”突出“写”字,所谓“书画”也把“书”放在了“画”之前,就是因为“写”本身在中国文化里备受崇尚,是高雅之事。

  方土则谈到,中国画的厉害之处,在于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可以不附着于物象的具体形态之上,能够独立言说,这样的笔墨语言就代表大写意的高度。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人类发明的这些乐器,很多其实是能够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的,但中西方音乐中,没有哪种音乐以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为追求。人类的音乐,发出的是人类的声音,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是人类找到了自己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譬如说音乐里的春天,并不需要模仿鸟的鸣叫声,用旋律就能让人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大写意也是如此,有自己的笔墨造型语言。”

  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专家陈一峰也认为,大写意的“大”是哲学概念上的“大”,是大象无形的“大”,“意”也并非具体、客观的物象,而是心中之“象”。“大多数人很少用心,很难用心,往往用的是技术、形式这些表面的东西,观看的人也被表面的漂亮、技法所吸引。这次展览可以引导画家用心去画,观众用心去看,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大写意讲笔墨造型

  小写意重物象造型

  既然专门提出了大写意,那其与小写意的差异,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宋陆京认为,大写意以一当十,简约到极致,甚至可以说是从小写意中提炼出来又升华了,概括性更强。“比如说画牡丹花,小写意会往好看处走一点,写实一些,更多顾及形;大写意则讲精神、气韵,对形不太在意。”

  方土则直截了当地表示,大写意与小写意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小写意讲求物体的造型,笔笔有出处。譬如说画折枝花卉,花的梗是如何穿过另一个梗的,要交代清楚,不允许莫名其妙来一枝。“在小写意中,不可能‘得意忘形’,它可以得趣、得味,但得不了‘意’。得‘意’的任务由大写意来完成。大写意也讲究形,但它的形是指笔墨造型,突出笔墨本身,突出画家气质状态的流露。事实上,大写意无论画什么,都是借用而已,就像书法,借这个字来抒写胸中块垒,而不是为了写这个字本身。有一句话叫‘求形惹俗目,得意觅知音’,求形一般人能懂,所以说多惹俗目,得意才能寻找到知音。因此,看懂大写意的人确实不太多,两个系统奋斗目标不一样。”

  方土强调,大写意是独立的系统,大写意不可能从小写意中而来。因为小写意不是大写意的基础,就如隶书不是草书的基础一样,写隶书的人未必写得了草书。“你看八大山人、徐渭画过小写意没有?吴昌硕画过小写意没有?齐白石画小昆虫,那是工笔,不是小写意。除此之外,他全都是大写意,没画过小写意。”

  陈一峰也表示,中国画分为四品——能、妙、神、逸,能品和妙品还在技术层面上,小写意大多属于这两品,要笔笔到位,不能“走火入魔”。而好的大写意画,则到达神品、逸品的境界,就像张旭狂草、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其所处的这种生命状态的美妙甚于画作本身。所以,好的大写意一作难求。这次展览最重要在于倡导大写意精神,而不是说大家的作品已经达到最好水平了。

  “内家功夫”“童子功”

  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今天,国画家中从事大写意创作的人并不多,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更是少之又少。宋陆京谈到,由于大写意通常是以少胜多,表面看起来好似没下什么功夫,所以在社会上不太讨好。

  “大写意靠几笔去说明问题,其实难度远大于写实性创作。这简简单单的几笔,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需要坚实的手上功夫,也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才能有所得。所以今天很多年轻画家对大写意望而却步。比如说工笔,通过美院系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方法,只要多花些时间去塑形、润色,就能制作出一张很好看的画作,参加展览还可能获奖。大写意则需要童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练习,就像武术中的内家功夫,修到家了别人近不了身。比如齐白石老先生,到最后几根线条就能说明问题,其中的创作历程却是辛苦的。当然,齐老做到了雅俗共赏,因为他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草虫鱼虾等特别受普罗大众的喜爱。”

  宋陆京从小学习书法,而且写的是草书。1984年,10岁的他便获得了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喜欢书法是受我哥哥的影响,他比我大几岁,读大学时买了很多宣纸放在家里,所以我一上手就是拿着宣纸练习,直接进入书法阶段。”上大学后,宋陆京开始学的是工艺美术,但他始终对书法保持浓厚的兴趣,渐渐走向写意画创作。1993年举办了个人展览,作品已经包括了山水花鸟、篆刻、书法等,后进入中央美院主攻山水画。陈一峰则是由写实油画转入大写意创作。10岁左右他开始学油画,但到30岁之后,却爱上了国画。“那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哲学很着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大写意。”转向后,陈一峰却发现,只要一下笔就落入到写实的窠臼,过去形的训练变成巨大的障碍。为了打通“经脉”,他从书法学起,并大量临摹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作品,解决笔墨问题。

  可见,书法修为在整个大写意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训练。

  从书法语言到绘画语言

  还有重重关卡

  郭莽园强调,想提升笔墨的线质,达到对毛笔的灵活控制,通过书法练习线条,比直接在画里摸索更容易些。“线条有法度,中国的笔法已经总结了几千年,有一套完整的审美标准和训练方法,如果仅凭一己之力去摸索,或者随便画,是行不通的。”

  当然,从书法的笔墨转移到写意画的笔墨,也并非轻而易举。“很多人所谓的书法其实只是在写字,提不到艺术层面,因为他无法将笔下的线条转化成个性化的书法语言;有的人书法水平很好,但画画也不行,因为从书法语言变为绘画语言需要过程。笔墨的组织、转化,都是大写意必须面对的关卡。为什么画大写意的人那么少,画得好的人更少,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郭莽园看来,大写意的学习,需要好老师,也需要个人的悟性和对意象的提取能力。“有人写了一辈子的字,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就像喝工夫茶,有人喝了一辈子也没弄清楚什么是好茶。还有,如果你一直只喝普通的茶叶,始终没接触过好茶,能说会喝茶吗?画画也一样,要多看好作品,学习好作品,才能形成好的鉴别力,由眼高到手高。这就特别需要名师的指导、点拨。老师们会告诉你,要这样去看作品,要这样走,走到他觉得好了才行。有方向有目标以后,用心去练,练到一支笔仿佛成了手的延伸,才是水到渠成。对于意趣的表现,则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那更少不了日积月累了。”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