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莞城)打工文学创作研究基地:为时代立言 为打工者发声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毕中林 陈亚伟  发布时间:2018-03-20 15:23
 
      “打工文学”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特有的文学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思想命题,打开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身份转换的复杂情感和记忆,对中国现代性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追问,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份特殊的精神记录。
      东莞是改革开放前沿地,也是中国当代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莞迅速由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名城,成为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聚集东莞,他们在东莞工作、生活、感受、碰撞,形成了特有的打工文学现象。东莞(莞城)打工文学创作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大力推动东莞乃至全国的打工文学创作研究,使打工文学成为东莞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品牌,而基地负责人柳冬妩也成为中国打工文学研究的标杆性人物。
      柳冬妩在《天涯》《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扬子江评论》《理论与创作》《文艺报》《理论与创作》《艺术广角》等刊物发表打工文学研究论文近百万字,被《新华文摘精华本》《读书三十年精粹》《书摘》《中国学术年鉴》《北大年选》《新世纪文学研究》《散文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和收入三十多万字。
      柳冬妩独立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打工文学研究》、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项目《城乡简史》等。作为全国首部打工文学整体性研究的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入选广东省政协主编的《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中70条东莞率先项目,入选“东莞之路”石刻群,成为东莞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率先的49个典型事例之一。
      2016年10月8日,东莞市委宣传部在黄旗山公园举行“东莞之路”石刻群揭幕仪式。由51块黄腊石构成、总长约3公里的“东莞之路”石刻群,串起了东莞30多年改革创新的足迹。编号为040的景观石记录着柳冬妩著写全国首部打工文学研究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2014年年底,柳冬妩《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二等奖。这是柳冬妩第二次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柳冬妩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打工诗歌评论《在城市里跳跃》曾荣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柳冬妩的《身体的真相——打工诗歌关于身体的另类书写》荣获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理论奖;《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荣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理论奖;被《新华文摘》转载的《在生存中写作:打工诗歌的精神际遇》等论文先后获得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东莞文学艺术奖、东莞荷花文学奖等10多个奖项。
      2013年9月,柳冬妩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2015年12月,经过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省文联评选,柳冬妩入选第九届广东省“新世纪之星”艺术展演活动,是全省入选的两位评论家之一。2016年11月,柳冬妩当选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17年10月,柳冬妩成为广东省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
      柳冬妩1992年来东莞打工,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东莞目前最年轻的国家一级作家(正高职称)和全国打工文学领军人物,其打工文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东莞乃至广东文学创作研究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6年7月31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召开了申霞艳、柳冬妩、陈培浩、李德南、唐小林五位青年评论家的作品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东莞(莞城)打工文学创作基地负责人柳冬妩的打工文学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表示,广东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方文化传统,当代广东作家是中国文学版图上独特的文学景观。被研讨的五位广东青年评论家,体现了广东文学界,特别是文学批评界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柳冬妩等五位青年批评家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在研究具有广东特色的文艺现象方面,柳冬妩的打工文学研究,现在在国内也是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不管打工文学本身有多大的研究分量,但是它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确实是值得关注的。柳冬妩能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王兆胜在《“十年一剑”磨精神——柳冬妩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中指出,作为作家和学者的柳冬妩有水滴石穿之精神,更有时代的使命感,还有坚韧而独立的人格风骨。所以,柳冬妩才能多年来一直扎根于“打工文学”的沃土,成为它的仗言者和守护神。翻开柳冬妩的一部部作品,尤其是其学术论著,特别是那本厚度为599页的大书《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也有一种莫名的敬意袭上心头。这是因为,以一己才情投身于文学创作,并结出硕果甚至成为文学大家,这往往并不奇怪;然而,由一个身处东莞、非科班出身甚至连大学都没读过的打工者,能进入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领域,并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柳冬妩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是有风骨的,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正因为与对象世界是血肉相连的,也充分体会了笔下人物及其脉搏的跳动,所以柳冬妩的文学人生才能全身心灌注,并获得累累硕果。这是现行文学体制之下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不能望其项背的。另外,强调审美和文学性,并以此要求“打工文学”水准的提升,是柳冬妩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另一精神锻造。
      柳冬妩在打工文学研究上的成果,也进入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的研究视野。洪治纲教授评论指出,自从打工文学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真正从理论上建构的就是柳冬妩。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写过这类文章,很多人都谈过这个问题。对打工文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提,每个人都可以谈这个现象,但如何系统地把这个文学现象做一个理论化的建构,做一个深入思考,或者做一个非社会学现象层面、一个审美层面的探讨,我们做得比较少。柳冬妩是真正立足到了这个点上去,能够去社会化,对打工文学的性质,对打工文学的审美取向、审美特征,对打工文学的发展轨迹,对打工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系统中的独特价值和建构,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柳冬妩把这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慢慢地建构成熟,这在我们文学史上,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所有的人都并不是很在乎的时候,柳冬妩默默地把这个文学现象呈现出来,将其理论体系思考出来,建构出来,这就是一个批评家很了不起的工作。批评就是寂寞的工作,一个自己认定了价值,不断进行建构的工作。所以柳冬妩在这个方面是非常有独特性的。不仅仅是在广东文学史上,而且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柳冬妩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存在。
      柳冬妩构建了一个“打工文学”版图,这个“版图”不但体现了“粤派批评”的特色,在国内批评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剑晖认为,尽管对“打工文学”这一概念还有争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柳冬妩的文学批评是“在场”的。他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全部的生命介入“打工文学”中,以心灵去触摸打工作家的心灵。这样,他的“打工文学”批评便是有血有肉、有温度和人文情怀的文学批评。面对这样的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没有理由绕过去的。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认为,打工文学出在广东,广东出一个打工文学的专门批评家也是符合它的逻辑,柳冬妩自觉承担了这份责任,既是建构了体系,同时也是成就了自己,成为他的批评特点。
      在《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看来,柳冬妩对整个打工文学的理论建构确实有现实意义,也有人文担当。柳冬妩本身就是一个文学现象。他最近一个新的著作叫作《解密〈变形记〉》,他对《变形记》的解读,居然收集了135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对近20多个版本一个一个进行考证。他的研究方法非常“笨”,他最后选取了《变形记》的7个版本,他不懂外文,一个个对照,他下的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一个死功夫,相当的勤勉,令人尊敬和感动。可以说在这个浮躁和功利时代,能够这样静地去做学问,非常难能可贵。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说,柳冬妩在打工文学研究上,是非常有深度的,有理论建树的。他曾经作为打工者,后来作为打工文学的创作者,几个方面的身份结合起来,使得他的批评和研究跟别人不一样,有非常直接的内心感受,特别的深切。另外,他的学理训练也很好,虽然没有经过学院派的训练,但是有非常扎实的学术素养。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打工现象还在,打工群体还在,打工文学兴起与繁荣的社会土壤还在,当然,关于打工文学的研究也不会止步,我们有理由期待曾经为打工一族提供精神食粮的打工文学也将在超越中迈向新境界。那么,我们的打工文学研究也将掀开新的一页。
   (毕中林  陈亚伟)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