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观察网(记者毕中林)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丰厚的资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座可供挖掘的题材“富矿”。在新的历史时期,东莞如何把握未来文艺创作方向,选择哪些艺术门类作为主攻方向以树立东莞城市文化形象?面对党的十九大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东莞在改革开放、重大历史和当代现实等特色题材的创作方面,如何有所作为、有所呈现、怎样呈现?……
围绕这一系列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东莞市文广新局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着手,通过全市调研、专家研讨论证等方式,用顶层设计思维统领和规划未来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
为了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艺术创作环境,推进重点文艺创作基地的扶持工作,今年年初,东莞市文广新局就组织了全市文艺创作基地的负责人、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文艺名家推广对象,分镇街片区和艺术门类召开多次文艺创作题材调研会,从总体上征集未来几年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团体的创作方向,从而为艺术创作项目的规划作铺垫。在此基础上,4月13日上午,东莞市文广新局又组织召开了2017年东莞艺术创作题材规划项目研讨会,近20位省市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在总结分析东莞近年来艺术创作的现状、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共同为东莞未来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把脉支招,建言献策。
专家支招:扶持不只是“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
当天,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集中围绕五个方面的话题展开:如何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追求艺术成就与担当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出精品与出人才相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艺术规划与精品扶持相统一的关系。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指出,东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文化建设上成效明显,不仅是群众基础还是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识,都有显著提高。他同时也表示“做文化需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很难做好文化。” 东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各类扶持激励政策,极大激发了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成效显著。谢有顺认为,扶持激励政策除了面向已经取得成就的文艺名家,也要面向有潜力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年轻创作者,“不只是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
此外,谢有顺还建议,扶持项目要尽量避免重复,统一规划;程序上后期跟踪不可缺少,要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跟踪,注重中期考察和后期验收,注重项目完成效果和影响。
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教授表示,文艺创作规划更应注重抓精品艺术,加强品牌塑造。关于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蒋述卓认为,粤剧或音乐剧打造的好都能有群众,关键是作品能贴近观众的心。在剧本的创作导向上,他认为故事改编和原创都可采取,重点还是原创;在故事讲述上应把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对接。
研讨会上,东莞音乐剧的未来发展道路如何选择,成为众多与会专家自发谈论的一大话题。著名词作家和音乐制作人杨湘粤以东莞音乐剧为例,认为东莞发展音乐剧十年来,东莞城市形象、观众的素质均有提高,但在发展到了一个节点上也需要进行总结和思索,在树立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效益,反思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发展文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素质。
香港著名词作家和音乐人向雪怀认为,东莞应先考虑自身的条件,再决定走怎样的艺术道路。
以群众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为例,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阐述了东莞文艺创作应当坚持的方向。近年来,东莞群文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频频拿下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频频亮相央视等重要舞台,引人侧目。“这在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扎扎实实地去抓本土的队伍,打造本土的团队,推动本土艺术创作,假以时日,就能开花结果。”梅晓说,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产生,必须有丰厚的沃土才能成长,没有土壤是没有根基的,东莞群文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
未来创作题材:讲述怎样的东莞故事?
东莞粤剧曲艺、客家山歌、咸水歌、木鱼歌等艺术形式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如何突出这些本土资源优势规划艺术题材创作,如何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也是文艺界思索的问题。
在东莞市文广新局调研征集的未来“东莞市艺术创作题材规划项目一览表”中,无论是“文学与艺术理论类”、“音舞戏剧影视动漫类”,还是“书画摄影类”等艺术门类,创作者的规划大多能立足于东莞的文化土壤进行创作,他们自发向社会各界寻求创作项目支持,力争使作品实现更大的价值。
关于如何讲述“东莞故事”的问题,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一级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翔教授说,东莞生产制造业发达,在文艺题材创作更应注重“中国制造”的非虚构叙事。如果立足于东莞制造领域,把制造业故事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喜怒哀乐用纪实文学或纪录片形式表现出来,既能把改革开放的历史带出来了,也能体现东莞的行业坐标。此外,他还建议东莞需要组建一个与东莞文化有相契合点的舞台艺术剧团。
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李炳球认为,艺术创作者在选题的时候,必须对东莞的民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这里真正生活一段时间,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田根胜认为,东莞城市的转型,实质上是文化的转型,应当思考如何让文化引领城市的升级。他说,除了文化事业外还有文化市场,东莞文化经营也有加工制造业模式的潜质。今后也应注重影视文化的发展,目前东莞在这领域仍然是一块洼地,政府也应像关注制造业那样关注影视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