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 林然  发布时间:2024-05-27 15:38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1)

走进东莞樟木头官仓社区,改造一新的“中国作家第一村”,让这个沉寂300余年的客家古村焕发新活力。迂回的古村巷道被绿植花卉装点得文艺清新,第二批驻创工作室已全部完工,即将迎来新一批的驻创作家。

近十几年来,樟木头镇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作家在此落户,聚集形成了“作家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作家们以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书写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印记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并产生重要影响。截至目前,葛水平《喊山》、王十月《国家订单》、张雅文《生命的呐喊》、王松《红骆驼》、江子《回乡记》等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张雅文《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2)

作家村出名家名作,现实题材创作成果丰硕

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自成立以来,随着王十月、江子、王松、陈启文、雪漠、李健、赵勤、丁燕等知名作家陆续被吸引而来,逐渐自发形成一个创作群落。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这些作家都注重现实题材创作,不约而同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百姓的悲喜欢忧,呈现出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3)

著名作家王十月就是樟木头作家村的代表作家,现为《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他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载《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 )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中篇小说奖,以及入选中国日报评选“2009年度10大好图书”的长篇小说《无碑》,均在樟木头镇完成创作,是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

王十月以写打工文学见长,这是一种与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书写形式。他曾说:“他们的人生,就是我生命的多种可能性,是我们这一代打工者的可能性,只是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我们终于走向了不同的小径,然而远方是相同的,我们殊途同归。”怀着这种切身之感,王十月始终关注着打工者的生存处境,并对这种处境进行着逐渐深入的思考。

《国家订单》突破了传统的打工文学在许多方面的“程式”化表达,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和锐利感,也因此标志着打工文学在纵深上的一次跨越。

著名学者陈思和曾批评当代文学“由大合唱到独唱再到哼唱,越来越个人化,越来越与时代疏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家更需要《国家订单》这样厚重而犀利的现实主义力作。

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用文字为小人物树起一块碑,主人公老乌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但始终坚守正义与良知。这部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协国家重点扶持项目。2009年,该书被列为广东省出版集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推出的精品图书之一。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江子的散文集《回乡记》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挽歌式的乡土世界,这里的武术、乡村医生、民俗等乡土符号都一再地被现代主义逻辑或者城市化扩张所裹卷乃至藏匿。2022825日,《回乡记》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该作囊括了剧变下乡土内外几乎所有与乡村乡人有关的悲欢离合,梦想与悔悟、疼痛与温暖。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4)

作家王松最新长篇小说《热雪》,聚焦于乡村振兴,呈现乡村改革的艰难历程。王松创作的大量乡村题材作品都有原型,他讲的乡村故事不仅生动,更富有真实感,叙事话语既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又是作家明确主观意图的表达。《热雪》虽然同是体现“山乡巨变”的作品,但新时代这种“巨变”产生了新时代内涵,如何用“新话语”讲述“新故事”,是王松的独具匠心,也是新时代读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著名作家陈启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可可西里》等都是现实题材的厚重之作,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奖项。《为什么是深圳》书写深圳改革开放40年历史。尽管关于这段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了很多,但陈启文对这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作出了更深入的思考,找到了新的思想支点。他采取全局鸟瞰与典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轨迹,既突出他们与时俱进的智慧,也强调他们对改革开放精神的坚守。最近,陈启文正在马不停蹄地采访调研,为他的下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力作《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积累素材。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围绕上述目标,雪漠在长篇小说《羌村》中,通过主人公龙多格热的人生轨迹,用文字将一幅神秘、淳朴的西部生活、人文图景徐徐展开。作者通过双线叙述法,将叙述者“我”的采访进度和一路际遇与主人公龙多格热的人生轨迹交叉推进,历史传说与现代生活虚实相合,诸多西部地域文化元素和故事情节糅为一体,使作品呈现出厚重与别致、辽阔与细腻并存的质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健代表作《木垒河》《脐血之地》等都是新时代现实主义写作的成果。《木垒河》不仅让人认识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木垒,同时让更深层次的木垒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得以展现。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在长篇小说《木垒河》之后,李健又写出系列中短篇小说,《脐血之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不可替代性,李健以本地土话讲说故事,让各色人物口吐俚语,蛮野粗犷,有声有色,人情与人性,民俗与民风,一并汇于其中,像是在诠释冯梦龙的一句名言:“最浅,最俚,亦最真。”

樟木头作家村的作家们关注现实题材,以其贴近生活的情节、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总能给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坚持微观叙事,书写个人际遇和时代潮流

现实主义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构筑,深刻把握社会发展本质而不是皮相、描绘出人物所具有的栩栩如生的“及物”时代性特征而不是抽象人性。

以此观之,202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作家赵勤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十八个手艺人,记录了鞋匠、泥瓦匠、小银匠、皮匠、油漆匠等手艺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相对于手艺而言,赵勤更关注手艺人成长背后的故事。她认为,手艺人制作的日常用品正在快速地被工业化大生产所取代。因此,手艺人的个人际遇在时代潮流裹挟下,也许更敏感、更脆弱。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更注重非虚构,更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入选“百馆荐书名单”,被广西、江苏、浙江等多家省级图书馆列为共读推荐书目。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5)

以主题报告文学创作见长的作家丁燕,最新在东莞写就的纪实作品长篇报告文学《等待的母亲》荣登“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非虚构原创佳作”。而在此之前,202310月,丁燕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和《等待的母亲》在一个月内同时出版。“工厂三部曲”是她沉浸东莞工厂12年,深入了解基层产业工人生活,最终凝结而成的链条状系列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认为,“丁燕采用由微观叙事、细节真实、底层体验、行业性知识等构成的小叙事来讲述大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空洞的历史,而是由若干看得见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的一部历史。”

20245月,青年作家莫华杰已入驻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近年来,莫华杰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文坛和外界的广泛认可,最新作品《特殊使命》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而创作、反映东莞红色文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东江纵队香港大营救历史为背景,加入惊险、悬疑、谍战和爱情等元素,塑造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舍生取义的精神信仰。

2021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春潮》,是莫华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广州日报》誉为南方版的《平凡的世界》。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评价认为,《春潮》大开新时代青春文学新气象,人物鲜活,故事有趣,还原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并为之奋斗的图景。

聚焦现实题材: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的人文关怀(图6)

此外,刘芬,陈末等作家村作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切入,以不同文体创作,用文学作品诠释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刘芬的短篇小说集《花朵在空气中穿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在动荡、浮躁、裂变中挣扎着的故事。而陈末在“城中村”女性系列都市小说创作中,因为有着独特的生活阅历和静而思定的创作心态,使陈末的小说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她笔下的城中村女性,不再是为了谋生而奔波、缺乏理想主义色彩的外来的“悬浮者”,而是已经完全融入了生活的命运挣脱者与掌舵者。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们所创作的这些虚构或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让人们得以反思生活、感悟人性,引导读者走近更多生活的角落,探索更多生命的奥秘。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