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跑,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进攻的只是骑士孤身一人。”
这是小说《唐吉坷德》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向“巨人”发起战斗时的宣言,不管希望多么渺茫,他总会毫不犹豫为正义而战。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人在为维护我们心理健康而战斗。
据费立鹏教授于2009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状况的论文显示,中国各种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发病率从1993年的1.12%激增到2005年的17.5%,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人群高达2.48亿人,而目前仅有8%寻求过专业帮助,4.9%得到专业帮助,剩下的人所承受的煎熬和痛苦无从得知。
心理健康服务的市场有多大?依据《中美移动互联网心理健康市场研究报告》中所指出中美比较数据来看,2014年美国心理健康市场的规模为1790亿美元,人均花费560美元,中国心理健康市场的规模为140亿美元,人均花费11美元,仅是美国的1/50。
就目前而言,我国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有哪些呢?其中一类是精神科医生,据统计,全国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不足2000家,精神科医师只有2万余人。另一类是就是心理咨询师,随着社会运转速度越来越快,整体压力水平倍增,催生了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从2003年起每年50%速度的增长,据统计,迄今已有大约200万人参加咨询师考试,约90万人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另外国内开设心理系的高校有100来家,每年将近有20万学生毕业。
持证人数、新生咨询师人数节节攀升的同时,其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却仅有3万人,国内能够依靠心理咨询养家糊口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选择了转行。
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满打满算仅有万余人,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2.48亿服务对象,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还是市场发展角度,心理咨询师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职业。可心理咨询行业内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一个咨询师如果没有兼职,没有其他收入,只做心理咨询师,那么可能会饿死的。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首先,心理咨询缺乏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远远满足不了激增的心理健康需求,社会认知度不高。相比国外心理咨询师培训分理论、实践、临床及自我体验4个部分,以及在法律认可的医院及私人门诊进行临床实践,我国的咨询行业准入门槛似乎显得有点寒酸,考了一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就可以从业;满足三名持证咨询师,就可以开业办咨询机构。
其次,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对于来访者属于完全自费项目,并未纳入医保。而一次咨询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的费用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高昂的费用使得心理咨询在国内成为有钱人的专享。而在美国,心理治疗项目已纳入医保体系,患者仅需承担5%甚至几乎为0的医疗费用,来访者完全不用为费用操心,咨询师也不用有相关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