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凌川  发布时间:2018-12-26 11:53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高埗大桥故事分享会举行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1)
      从全国高度关注东莞品格、用东莞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平民视角表达时代精神……纪录片《高桥架南北》日前完成拍摄制作。本片以高埗大桥为主线,讲述了高埗以及东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敢为人先”的真实故事,让亲历者重温大桥建设前后所经历的点滴回忆,用影像艺术展现东莞城市发展中的沧桑巨变。
      2018年12月26日上午,东莞市高埗镇委、镇政府在高埗影剧院隆重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高埗大桥故事分享会,邀请了原高埗公社党委书记袁仲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原记者唐炜,镇关工委副主任苏福光3人现场讲述高埗大桥(旧址)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过程的点滴故事,并为3人颁发了“弘扬高埗大桥精神”特别贡献奖。
      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国营,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高埗镇党委书记严继宗,高埗镇委副书记、镇长张永艳,镇人大主席郑晓微等,与市民观众约600人参加了故事分享会并观看纪录片《高桥架南北》。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2)
故事分享:讲述“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点滴细节
       改革开放之前,广东东莞高埗是一个偏僻的孤岛,人们在闭塞土地中寻求出路。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春天的大幕,东莞高埗的领导和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农民自己集资建桥,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兴建高埗大桥。
       高埗大桥于1981年动工兴建,1984年建成通车,是一座长169.36米、宽12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实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历史性创造进行过报道,将高埗大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传遍全国,从而让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为开展社会主义基础建设开启了思维和观念的窗口。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3)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围绕建桥之初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大桥兴建的观念创新、艰辛过程,以及大桥对高埗乃至在全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拍摄组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当年与大桥建设有关的关键人物,比如原高埗公社党委书记、兴建高埗大桥的主要倡议者袁仲庆,群体集资捐款时的记账员苏国池、原高埗公社团委书记苏福光、水泵机电师尹维汉,曾经将高埗大桥影响力传遍全国的原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唐炜等人。
      袁仲庆老人如今已年逾八旬,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当时建桥的一些感人故事。他说,没有大桥,高埗的发展就没有出路,建桥成了大家的共识。当年建桥预算要150万元,面对这笔巨款,高埗公社想尽办法,积极争取,还差40万元的缺口。有人提议集资建桥,领导干部带头多捐,群众每人出资10元,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4)
(袁仲庆)
      为了把大桥尽快建好,当时很多人吃住都在工地,春节也是轮着放3天假,最终利用两年多时间就把桥建成了,高埗大桥的建成让高埗实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发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资建桥,收费还贷,没想到后来成为一种创新模式。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高埗,给高埗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希望高埗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大桥精神,发展越来越好!”袁仲庆说。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5)
(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实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历史性创造进行过报道,将高埗大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传遍全国)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6)
(唐炜)
      高埗大桥之所以在开通之初就能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得益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原记者唐炜现年83岁,他讲述了当年采访报道的故事。大桥开通后的第七天,他乘中巴客车经过新建的高埗大桥,被人用竹杆拦住要收过路费。出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他向新华社广东分社汇报了这一新鲜事物的新闻选题,得到总社的高度重视,经过再次实地采访后,写成了《农民集资建桥 试行过桥收费》的报道。文章一经刊发,唐炜在几个月内收到全国各地60多封来信,向他咨询高埗的建设经验模式。唐炜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东莞高埗人就很快领会了中央的精神,敢于大胆创新,所以说高埗人很聪明,很有智慧。”
      苏福光是现任高埗镇关工委副主任,当年兴建高埗大桥时是高埗镇团委书记,曾在农民集资捐款时负责收钱。他在回忆高埗大桥建成后带来的影响时说,高埗大桥的通车结束了高埗镇没有桥的历史,高埗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刻。据资料记载,通车的1984年年底,原先只有一家工业企业的高埗镇,当年就有七家外资企业入驻。大桥的通车连接起了高埗与外界沟通的渠道,直接刺激了高埗工商业的发展,各种毛织、服装、手袋、电子、五金、建材、玩具、饮料、食品等工企业纷至沓来。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7)
(苏福光)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8)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9)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讲述东莞“敢为人先”故事(图10)
(纪录片《高桥架南北》剧照)
高埗大桥:成为东莞“敢为人先”的象征符号
      40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锻造着熠熠生辉的改革创新精神。东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因为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快速发展让老高埗大桥无法承载起重任,使其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1996年,在旧高埗大桥的一侧,一座全新的钢架结构的高埗大桥建成。2004年,高埗大桥遗址被定为东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高埗大桥以一对新老并肩的姿态,跨立在东江的水面上,如一对父子,跨越了南北两岸,连接着往昔今日。
      本片的文学撰稿毕中林介绍说,高埗大桥作为东莞现存的改革开放早期重要见证物,它以“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书写了东莞乃至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在纪录片《高桥架南北》中,高埗大桥是一条故事主线,故事还通过采访诸多与大桥有关的人物,如建桥之初的公社干部、村民、企业投资者、工厂工人、知识分子等人物,从而表现东莞的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时代走向。
      本片从策划到拍摄制作完成,先后历时半年,出品方和主创者对作品的内容定位先后经过了多次专题讨论确立。拍摄组精益求精的创作要求和态度让本片成为具备较高专业水准的作品。纪录片里呈现了高埗大桥和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城市的珍贵影像资料画面,观众还可以一睹曾经过桥收费的真实场景。
      据纪录片拍摄制作导演莫冰介绍,为了记录高埗大桥和高埗镇以及东莞城市重要地点的各种真实面貌和城市表情变化,记录和讲述关键人物的经历故事,拍摄组从酷暑拍到寒冬,从黎明守到子夜,积累了三十多个小时的影像素材,最终剪辑成近三十分钟的成片。
      专业人员对本部纪录片的内容定位及艺术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纪录片的文本在坚持从全国高度关注东莞品格、以东莞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平民视角表达时代精神。画面在表现纪实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了唯美抒情风格,表达了对改革先行者的致敬,整体视听上具有电影大片的效果。
      高埗镇党委书记严继宗在故事分享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说:“40年来,高埗人民以‘敢为人先’的非凡胆略和‘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在改革开放道路上阔步前进,创造三个“全国第一”(修建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高埗大桥,创办全国第一座镇办自来水厂——高埗镇自来水厂,创立全国第一家建筑陶瓷行业博物馆——唯美陶瓷博物馆),走出一条外向为主、镇村联动、集约发展新道路,形成备受瞩目的敢为人先高埗大桥精神,实现了从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的农业镇转变为市城区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分享会后,现场还举办了微电影《桥》首映礼,《桥》是高埗镇2018年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项目,从5 月22日开机历时半年制作而成,该微电影通过讲述东莞高埗老人根生与高埗大桥之间一系列故事,连接起现在和过去,融入孝贤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将人的情感与桥进行深度融合,展现高埗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当前,东莞市高埗镇党委提出“新时期新时代要弘扬好高埗大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做出高埗的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九个坚持”,抓住“入城”新机遇,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美丽高埗、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从严治党等方面迈出新时代更高水平发展新步伐,全面开启“入城”新篇章。
 (凌川 )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