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事流芳”70个东莞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东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拥有独特的岭南文化。从虎门销烟到东莞智造,东莞印证了中国百年的求索和成就,实践了敢为人先的“东莞行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演绎了精彩生动的“东莞故事”。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东莞市政协指导,东莞公共外交协会与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莞事流芳”70个东莞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活动,以此讴歌先烈先贤,礼赞志士能人,传颂为祖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同时增强广大人民的自强意识和爱国情怀。
——编者
导读:抗战老战士陈英戎马一生。1942年初,15岁的他参与“港九秘密大营救”。此次行动将一批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名人从沦陷后的香港转移到安全的大后方。
载入史册的秘密大营救
陈英(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1941年,香港沦陷,日军张牙舞爪,气焰变得愈加嚣张起来。昔日繁华的维多利亚港湾早已乱成一团,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成了日军追捕的首要对象。危难之际,一场秘密大营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铺展开来。
被营救的人员名单包括著名文学家茅盾、剧作家夏衍和袁水拍、文艺理论家胡风、报人范长江和邹韬奋、国学大师梁漱溟、漫画家丁聪、科学家高士其、电影导演蔡楚生和司徒慧敏、演员金山和王莹……可谓灿若繁星。
看着营救名单上一串串颇有分量的名字,营救任务变得异常艰巨起来。困难之际,漆黑的夜里顿时出现一道光亮,给在暗夜之中仰望星空的人们带来了一线生机,像是一道烛光般瞬时把他们黑暗的世界擦亮。
这一年的八月,还差几个月满14周岁的陈英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成为华南游击队的一员。陈英因为家境贫寒,没钱读书,很小就外出打工。做工还不满一年,老板给钱买了双鞋,他就跟着部队走了。
1942年1月的某一天,已经满了十四岁的陈英清晰地记得,那天寒风凛冽,寒意像小刀般刮在脸上,让人感到份外的疼。或许是自己异于同龄人的成熟与聪慧,十五岁的他临危受命,带领着由十几个同龄小战士组成的“小鬼班”,负责此次营救任务中的外围警戒、照顾生活、帮背行李等。此次行动是将一批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名人从沦陷后的香港转移到安全的大后方。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耐心地跟他讲诉着这次任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他一字一句的听在耳里,身上顿时像压着一座大山,却一点也不感到恐慌,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取而代之,瞬时在他胸间蔓延开来。
一场秘密大营救开始了。
晨曦微露,一轮红日缓缓在天际升起,巨大的光晕在红日四周蔓延开来。陈英清晰地记得那个清晨,他们十几个人在梅林坳的山头静静守候着,太阳的光线渐次明亮起来,颜色由淡变浓,步履也由轻缓变得急切起来。那一缕缕晨曦射在脸上,刺眼无比,额头转瞬间便沁出丝丝汗珠来。他们的心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期待顾盼的心情在长时间的守候等待中变得焦虑无比起来。
他站立在山头,朝一路蜿蜒着伸向远方的小路张望着,却只看见几个孤独的人影在小路上晃动着,偶尔扬起的灰尘涤荡在半空中,飘起来又落下去。终于,在他焦虑无比一脸担心时,远处尘土飞扬的小路上终于出现了许多小黑点。他疲惫的神经顿时兴奋起来,心底泛起一波又一波情感的涟漪,心中悬着的那颗石头也终于落了下来。
一阵风袭来,吹到身上,他感到了一丝丝凉意。他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一脸沉稳地朝山下发出了客人已经抵达的信号。很快,他就看见司令员曾生和政委林平到村口迎接去了。留下几个人在山头放哨,他兴奋地带着手下的部队在山林间穿梭着,朝山脚奔去。
小路口的小黑点渐次高大清晰起来,人群里有人满怀深情地唱起抗日歌。他来到村里,终于看见了他们即将护送的文化界巨擘。许多年后的今天,每每拿起茅盾、戈宝权、邹韬奋的书籍,他眼前便会呈现出多年前的这幅画面。当时,年少无知的他对他们还很陌生,几乎一无所知。
部分文化人在东江游击区合影,前排右三为矛盾(图片来源:环球网)
晚上,为了给风尘仆仆满脸疲惫的贵客接风洗尘,他们绞尽脑汁,终于弄来一顿喷香的狗肉。那个异常饥饿的年代,陈英和战友站在外面放哨,从屋内漫溢而出的狗肉香飘到鼻边,他们不由自主地吞咽了好几口水。他看了战友一眼,看着各自的表情,不由在寒风中噗嗤一笑。许多年后,当战火的气息早已熄灭,在年复一年悠闲安逸的时光里,每每吃上一顿狗肉之时,他便会给自己的儿孙们讲起这一生动的一幕。
春寒料峭,夜深时分,他带着自己的小鬼班,背着一捆捆依旧散发着稻谷清香的干净稻草轻轻走进客人夜宿的草寮里,提前在略显冰凉的竹板上铺上温暖的稻草。夜间,他和一同站岗放哨的同事听着草寮深处传来的熟睡的打鼾声,心底那颗不安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那些特别的夜晚就这样镌刻在他记忆深处,点点滴滴,始终那么清晰。陈英记得自己给邹韬奋送热水洗脚时,他那温暖的表情;记得自己深夜站岗时,茅盾的夫人经常找他们聊天,嘘寒问暖,像母亲一般。他们确实还是孩子,只有十四五岁,却早已不怕生死,在炮火之中深受洗礼。
夏衍与田汉、王莹等合影(图片来源:环球网)
为了安全,他们白天隐蔽在山坳之间休息,夜幕降临时分便开始行军。行军到山顶上时,著名的翻译家戈宝权便大手一挥,让他们坐下来听他们讲故事。他们静静地听着,深陷进故事之中,听得津津有味,内心深处却荡漾起丝丝的敬佩之情。在这些故事的陪伴下,他们的疲惫几乎一扫而光。
那一夜,陈英始终记忆深刻,冰冷的河水几乎把他们的身体撕裂开来。长时间的夜间行军,这些文化界的巨擘身体变得十分虚弱起来。看着他们虚弱疲惫的模样,他很是担心。为了给他们补充体力和营养,在首长的带领下,他们从村里买来一头猪。
夜间,他们扛着猪肉前行着。在穿过一条河流时,由于夜色漆黑,扛猪肉的战友一个趔趄,肩上的猪肉顿时掉入湍急的河流之中。他们顿时急坏了,二话没说,一同跳入冰冷的河流之中,一字排行,弓着身躯,四处摸索着。当他们重新找回猪肉时,个个嘴里冒着寒气,浑身颤抖着。
次日,看着文化界的长辈们吃得很香的神情,他们顿时开心无比。谁也不曾知道他们为了重新找回猪肉,曾跳下冰冷的河水,他们把这段经历隐藏着,没有告诉任何人。
廖承志在广州与文化届人士合影(前排左起为矛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汉年、汪馥泉、郁风、叶文津、司徒慧敏)(图片来源:环球网)
日复一日,一批批文化界人士被安全送到了大后方。他们一脸感激地看着他们,默默不语。在陈英和战友的手上,他们护送着一批又一批人。
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近200天,行程万里,遍及十余个省市,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800余人。这场闻名中外的大营救取得完全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历史奇观。曾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的尘埃早已落下,那些鲜活的记忆却始终在他脑海深处活跃激荡着。他看着自己在流逝的时光里日渐苍老下来,这些清晰鲜活的记忆却让陈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回到过去,像是又重新活了一次。
(本文作者:周齐林)
“莞事流芳”70个东莞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指导单位:东莞市政协
主办单位:东莞公共外交协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声明:本文旨在传颂为祖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属于社会公益传播行为。部分选用的图片或引述的文字来源于互联网,仅作为相应内容的链接和印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一并向为本文作出贡献的人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