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表演)
中国文化观察网讯 (秦毅) 非遗是中华民族无价的艺术宝藏,为了让非遗保护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把传承保护变为自觉行动。4月20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渭旗锣鼓》《周至曲子》《周至剪纸》传习所授牌仪式在西安市周至县举行,西安市由此新增了三个非遗传习所。
挂牌现场隆重而喜庆。现场授牌之后,“渭旗锣鼓”“周至曲子”拉开了轰轰烈烈或婉转高亢的非遗表演。随后我市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来“助阵”,展示关中泥塑、秦腔板胡、秦腔脸谱等非遗项目。尤其国家级非遗项目——红拳的表演点燃了现场。台下的中小学生反响热烈,深切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授牌现场)
渭旗锣鼓以其高昂明快的节奏和大气磅礴的气势,走南闯北,历次获奖,不仅敲出了渭旗人的精气神,更重要的是渭旗人文化自信的表达。周至曲子,两位80多岁老人的一生坚守,把一生全部积蓄不是用于修坟造墓,而是用来修缮传习所,这种举动不仅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两位老人的文化责任和担当。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坚守,才使这古老的曲子流淌悠扬。周至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纸,一个人用一生书写着平凡与古老。带徒传艺几十年如一日,方寸之间展现着文化的大作为,路晓春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个人的困苦之时,一生追求着文化传承。这就是文化自觉在一个农民身上的体现。
(非遗项目展示)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部门、全体传承人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很好成绩。目前,西安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项目81个,市级项目192个,非遗从业人员由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30多人,非遗志愿者达2000余人。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了全省首家非遗博物馆,一批传承基地、示范基地、传习所相继建立。非遗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已成为常态,一个立体保护构架基本形成,非遗传承人自觉参与活动和保护意识增强。为渭旗锣鼓等三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单位授牌,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表彰,同时也是一次保护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为进一步积极响应“博物馆进双百校活动”,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从四月开始继续在西安市户县、灞桥、阎良、长安四个区县分别开展“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届时将继续邀请关中泥塑、打草鞋技艺、秦腔戏剧脸谱绘画、汪氏结绳香囊技艺、雷氏剪纸、太极、红拳、秦腔板胡制作技艺、戏剧盔帽制作技艺、陶埙制作技艺等以及各区县报送当地3至4个(5人)特色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携带非遗博物馆精选的非遗展品走进校园展演,现场与学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