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岑福山  发布时间:2018-05-19 09:49
 
 文  岑福山

广西东兰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当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肩战斗过的地方。是“世界长寿之乡” 的金三角,是世界“铜鼓之乡”,中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板票之乡”、“中国三乌鸡之乡”、“中国生态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全国异地养老基地”等。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铜鼓文化,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和“蚂拐节”,布努瑶的“祝著节”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集中反映了东兰多姿多彩的民族铜鼓文化,东兰铜鼓文化源远流长。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铜鼓有2400多面,中国现有馆藏1400多面。1993年,东兰县进行传世铜鼓普查,在册传世铜鼓共有612面,东兰传世铜鼓占广西铜鼓藏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铜鼓三分之二,2008年文化部授予东兰县“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东兰传世铜鼓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香港、澳大利亚、新加波、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考察。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

 

东兰铜鼓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活动。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

 

日本立教大学教授松平诚先生,弘前大学副教授田中重好先生、福岛女子大学桥建一先生组成的日本文化考察团,曾对东兰铜鼓文化考察了21天,原广西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亲自带领广西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华南文化研究所、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领导和专家、专程考察了东兰铜鼓文化。

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东兰县140面铜鼓首次亮相,100多面铜鼓在同一个节奏场中齐呜,似春雷呜响,似海涛呼啸,拟号角催战,震惊了全世界。从此,世界铜鼓之乡东兰县,自然流传,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

 

东兰500面铜鼓齐奏,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5)

 

1992年,东兰县举行首届“三月三铜鼓会”,226面传世铜鼓参加表演,区内外共有10多个新闻单位和数以万计的观众参加了这次活动。自1999年以来,该县连续参加了河池地区第一、二、三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活动,参加表演铜鼓都100多面以上,为全地区之首。东兰铜鼓还应邀参加在江苏举行的中华鼓王大赛开幕式表演,参加电视连续剧《中国有条红水河》、《神秘的红水河》的拍摄,参加中国龙滩水电工程开工典礼,参加“中国文明之光铜鼓专集”表演,参加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节表演,参加上海举行的“中华鼓宴”演出,参加了广西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演出,参加湖南吉首国际铜鼓文化节,应中央电视台“魅力12”频道邀请带 12 面铜鼓到北京参加电视音乐专题片《壮锦献给毛主席》的拍摄活动,2011年,东兰500面传世铜鼓齐奏,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东兰拍摄的人文纪录片《考鼓记》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参加“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到河池市、东兰县的慰问演出活动,参加在河池市举行的广西第11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等等。古老的东兰铜鼓,以其独特的魅力,蜚声长城内外,饮誉大江南北。……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6)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7)

 

东兰的铜鼓文化一步步走出了东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人共享。“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这句话道出了东兰铜鼓在国际上的地位。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兄弟民族创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其发展年代约为春秋中期至清代末期,流传时间至少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生活在中国红水河流域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艺术向北传入了四川邛都,向东传入了贵州和广西、广东,向南传入越南北部,向西传入缅甸、泰国。铜鼓艺术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遗迹和历史的回忆,只有一部分地区和民族还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成为铜鼓艺术绵延千古的“活化石”。就目前所知,广西东兰县是保留铜鼓文化活化石最多的地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艺术密切相关的“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均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8)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9)

 

东兰山村处处有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0)

 

在古代,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以伴歌舞,在宗教活动中敲奏它以宽神祭祀;在战争中用以传讯召集人马。铜鼓还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只有上层贵族才能占有和使用。不少部族或地方首领常用铜鼓来召集部众,指挥军阵,拥有铜鼓的多少,往往意味着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铜鼓的得失也常常成为战争胜负和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亦把铜鼓作为赏赐,进贡的重器。东兰红水河一带的壮族和瑶族,至今每个传统节日、婚丧礼仪重大活动都要敲奏铜鼓。

东兰铜鼓以音铜为主配,以其它金属铸造而成。鼓形状大小不一,重量有几公斤至几十公斤。鼓面都有浮雕图案,图案中心有太阳,光芒四射。每个铜鼓的花纹都不同,有同心同纹、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封面图案各异,有的铸有人物、畜禽、钱宝、房屋、龙凤、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有的刻有祝愿吉祥的短语,诸如“万代进宝、永世家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民间祝福词句。还有的是反映生产劳逸舞蹈等场面。铜鼓全身都用铜的合金铸造,通体厚薄均匀,铸造精美,是一种造型和装饰水平很高的综合艺术品。民国以来,很多铸造专家进行了铜鼓铸造复制,但各方面都不及古代的铜鼓,铜鼓如何铸造,至今仍是个迷。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1)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2)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3)

 

东兰传世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有独特的共鸣和传音结构,近不感觉刺耳,远几公里能听得到,打击时,用绳吊铜鼓耳(一般每个铜鼓都有四个耳)悬挂于木架上,然后用布紧缠鼓缒敲击鼓中心。民间传说铜鼓有公母之分,公鼓声音高亢,母鼓声音低沉,配对使用,一般四面为一组,两公两母,声音各异,敲打时先雄后雌,相互呼应。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传世铜鼓大体上分为七种类型,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麻江型和西盟型。东兰传世铜鼓就有了5种类型,麻江型最多。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4)

 

东兰红水河两岸都有敲铜鼓的习惯。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5)

 

东兰国际铜鼓文化艺术节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6)

 

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东兰检查工作时,对东兰铜鼓非常赞赏。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7)

 

东兰铜鼓艺术非常独特,一是高超的铸造工艺。东兰铜鼓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铜锛造,通体均匀,厚二分多,体形凝重,制精致;鼓面中心皆有太阳光纹的浮雕;鼓身遍有虫、鱼、花草、钱币等浮雕围绕,丰富多彩,表现出了高超的铸造技艺;二是演奏方式与方法丰富多彩,并因民族不同而不尽相同。在东兰县,铜鼓大都是作为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来使用。敲奏铜鼓的方法有双槌击和单槌击两种。双槌击即是鼓手两手各执一根鼓槌,同时或交替敲击。这种敲击方法可以奏出快速的鼓点和较复杂的节奏,能够灵活自如地轮奏鼓心音和鼓边音。单槌击即是鼓手手中只有一根鼓槌。这种鼓槌一般比双槌击的鼓槌要大,敲击的力度较强,但是难以奏出快速的鼓点和复杂的节奏。在演奏铜鼓时虽以单独敲奏为多,但有时也与其他乐器一起合奏。在演奏时,铜鼓的放置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正置于地,有的侧置于台,有的正悬于架,有的横悬于架,还有的抬着边走边打;三是精湛的表演艺术。东兰县壮族表演性的铜鼓舞用7人表演。铜鼓手4人,皮鼓手1人,伴舞者2人。铜鼓4面,分公母,2公2母,相间排列。皮鼓摆在铜鼓的正前方,先由铜鼓手上场,各自站在铜鼓左边,右半侧身向观众,右手持鼓槌击鼓面,左手执小棍打鼓腰。公鼓先打,母鼓随后,形成鼓点,“都当冬达 ” ,反复数遍后,开始加花点,1对公母与加1对公母前后交叉,闹场一阵。接着皮鼓手上场,一边打鼓,一边舞蹈。这时的鼓点节奏平缓。皮鼓手舞一阵后,伴舞者上场,1人执雨帽起舞,1人杠竹梆敲打。自此时起,鼓点越来越急,舞蹈越跳越激烈。皮鼓手是这个舞蹈中的中心人物,按照铜鼓奏出的节拍,一边打,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打皮鼓的动作有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动作变幻快速而有力。手拿雨帽的舞者和肩扛竹梆的舞者跟着鼓点起舞。持雨帽的舞者,忽儿给皮鼓手煽风,忽儿表演播种、插秧等动作,忽儿将雨帽伸到皮鼓面上和皮鼓手头上,动作诙谐风趣。扛竹梆的舞者,左肩扛着竹梆,右手执木棒不停敲击,忽儿蹲下,忽儿跃起,表演追赶鸟兽、保卫农作物的动作。接着,击鼓者、执雨帽者、扛竹梆者,一起圆场起舞,鼓声越敲越急,气氛越演越热烈。东兰铜鼓集娱乐、祭祀、神器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多元的文化功能。在东兰壮族、瑶族的广大农村中,凡传统节日、庆祝集会及婚嫁喜庆,都还有敲铜鼓跳舞的习俗。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8)

 

东兰铜鼓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表演。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19)

 

东兰铜鼓在北京参加壮锦献给毛主席活动。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0)

 

东兰县的壮族,每当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农民还喜欢聚集进行赛铜鼓。每当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将铜鼓背上附近山坡,搭好鼓架,挂起铜鼓敲打。铜鼓声传向四面八方,各村的男女青年闻声而至,找一个合适的坡顶,共同搭一个鼓棚,协商铜鼓比赛。附近村寨,凡有铜鼓的人家都把铜鼓背上山来。每村各选出4面,公对公,母对母,按顺序轮番敲奏,每面铜鼓配3名鼓手,轮换敲打和休息,使鼓声保持持续不断。打鼓有固定节律,按“七三七”、“七单七双”、“闹斑鸠”、“倒穿行”、“小姐妹”等节律打下去。如果一方乱打或打错,就算鼓手失败,取消比赛资格。鼓声清脆响亮,打得久,打得动听,就算赢。鼓声哑了,或者铜鼓裂了,就算输。其他青年男女,一边看赛鼓,一边唱山歌。而每当新春佳节,人们就将寨里的铜鼓集中到比较平旷的场地上,按铜鼓的大小次序,排列出一定的“音阶”,由一个熟知铜鼓音阶和声律的老鼓手敲着锣指挥,鼓手们一人一鼓,按照统一的指挥,敲出各自的鼓点,与其他的铜鼓配合,形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跳舞者穿着节日的盛装,应声起舞。舞蹈的内容一般有“开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迎春”6个部分,鼓声传闻十数里之外,其他村寨的人听到鼓声,也集合男女老少抬着铜鼓来助兴,有的村寨与村寨之间展开比赛。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1)

 

原国务院总理给东兰铜鼓题字。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2)

 

逢年过节村民扛着铜鼓进行敲打比赛。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3)

 

东兰铜鼓文化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尚的艺术感染力,弘扬爱国爱民、尊老爱幼,赞美辛勤劳动,纯洁爱情,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勤俭持家,抨击不忠不孝,不劳而获、横行霸道;宣扬崇尚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珍爱鸟兽虫鱼,祈祷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生活平安。壮族用得最多算是“蚂拐节”。 “蚂拐节”是壮族最长的节日,每年自正月初一起,从找青蛙、孝青蛙、陪青蛙、葬青蛙,整个活动过程延续至月末,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男女老少都沉浸在甜蜜的《蛙婆歌》海洋里,村村寨寨被泡在欢乐的铜鼓声中。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4)

 

壮族村寨过“蚂拐节”( 又叫蛙婆节)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个美丽的池塘,塘里清泉荷花,涟漪浮萍,风和日丽,四季如春。就是这奇花异水,繁衍了可爱的蛙婆氏族。自从有了这氏族的诞生,世界便热闹了。它们日夜不停地歌唱,那歌声能调和人世的冷暖阴阳,支配人世的悲欢离合,久而久之,它们成了风调雨顺的使者,成了庄稼的保护神。塘边住着一户壮族人家,有个叫日块的青年,因为丧母而痛苦不堪。他听到屋外塘里青蛙“呱呱呱”的叫个不停,一时烦躁难耐,就伐薪砍柴,烧开了几大铁锅的沸水,直往塘里泼,顿时,塘上烟波浩渺,楚楚悲歌,成千上万的洼婆死于沸水。满塘飘尸之夜,外出捕害除虫的蛙婆幸存归来,目睹惨状,痛不欲生,一律化魂升天,到玉皇处告状。玉皇得知后便惩罚人间,致使三年无雨,从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世上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人间便开始大祸临头。日块吓坏了,去求神祖布洛驼,得到神训应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日块赶紧在大年初一组织村民敲起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村里千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并通过一个月的系列程序,为蛙婆招魂祭拜,玉皇为民生之虔诚所感动,又派蛙婆下凡,于是蛙婆随着春雨飘然而下,人间又有了万物复苏的大地。这种祭拜代代相传,便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蛙婆节活动。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这种祭拜代代相传,便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蛙婆节活动。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5)

 

东兰铜鼓在北京参加活动。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6)

 

瑶族铜鼓舞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7)

 

而东兰瑶族的达努节,自古至今是瑶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规模相当于其他兄弟民族的春节一样,这天,瑶寨铜鼓声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当猪宰羊,钉鸡酿酒,染红绿蛋,蒸红糯饭,盛设家宴,亲戚朋友,欢聚一堂。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缝绣的民族服装,打扮得面目一新,然后成群结对地来到歌山,敲起铜鼓,吹起唢呐,唱起祝酒歌和撒旺歌。青年男女的细话歌,可以唱得几天几夜,男女互吐恋情,难舍难分。歌山上,同时还讲行赛马、斗鸟、粉枪和射箭等项传统民间活动,名目繁多,应接不暇,最引人注目和特有艺术感的是“铜鼓舞”和“猴舞”。

铜鼓舞一般由12-16人表演,达努节这天他们把铜鼓和大皮锣抬到歌山上,在一块较平的地方架起来,四人打铜鼓(分有两个公鼓两个母鼓),一人敲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敲小皮鼓,六人跳舞(两名壮汉,4名少女),当锣声一响,铜鼓皮鼓便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有十二套不同的传统打法,敲大皮鼓和敲小鼓的三人边敲边舞,与六个跳舞人一起,忽而侧身,忽而反背,忽儿象雄鹰腾空,忽儿象鲤鱼跳龙门,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象征着耕作、狩猎与自然作斗争的描述。两名跳舞少女拿竹帽,穿插在舞场里扇风欢舞,有时学猴偷吃仙桃,有时学猴攀崖跳树,逗得旁观者捧腹大笑。舞蹈场面热烈,情绪奔放。铜鼓舞过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上场,他们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传统的舞蹈,这时,未婚的男女们暗中物色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双方一见钟情,就主动结为舞伴,多次出场比赛,越跳劲越足,越跳情越深,多数人都是通过这样的场面结为夫妻。整个山场鼓声、歌声、弦声、笑声此起彼落,山谷上空余音袅袅,好不热闹。铜鼓舞是瑶族人民最具有特色的舞蹈文化。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8)

 

逢年过节东兰人都集聚敲打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29)

 

口刁铜鼓绝技。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0)

 

铜鼓文化一代传承一代。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1)

 

壮族铜鼓舞。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2)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是一部源远流长的艺术史,这部历史也许尚缺系统的文字记载,可是,它却清晰地记录在田野上,震憾在铜鼓中,任凭风云变幻,世事苍桑,也永远洗刷不掉它的光辉魂灵,它永远使一个民族欢愉,启迪着人们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3)

 

东兰铜鼓收藏馆。该馆收藏有铜鼓150多件,件件精品。目前广西第一游旅游开发公司正打造成为4A级观赏馆。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4)

 

收藏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5)

 

收藏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6)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是一朵灿烂的民间艺术之花,反映了古代我国南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历史,对中国南方铜鼓的研究,中外学者历来都非常重视,在我国,对铜鼓的研究已经有1500余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最大的铜鼓和最古老的铜鼓出土都在我国。然而,至今为止,尽管全世界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全世界2000多面传世铜鼓在何处铸造,矿料从何而来,一直困惑着研究铜鼓的学者,一直是个谜……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7)

 

收藏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8)

 

收藏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39)

 

收藏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0)

 

东兰铜鼓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1)

 

东兰铜鼓馆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2)

 

壮族对歌与打铜鼓。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3)

 

壮族娃婆节(蚂拐节)。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图44)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