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

来源:中国时代文化网 作者: 杨钰哲 周涛平  发布时间:2023-10-19 16:29

一、品牌赋能:以初心创造美好

时光如炬,见证巨变;文博之光,照亮未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同时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也迎来开馆15周年。守正创新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宝安区博物馆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精心策划组织了包括“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15周年宣传片拍摄”、“重温回忆——我与劳务工博物馆的故事”主题征文、“见证卓越·展望未来——宝安劳务工博物馆15周年专家座谈会”、“深圳有我、奋斗有型——来深建设者奋斗见证物展”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缤纷多彩的庆祝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公共博物馆正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将尘封的历史文物向世人展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也活化了历史场景。围绕“永铭初心向未来”的主题,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聚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在开馆15周年庆典活动的当天,邀请了众多省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为劳务工博物馆的发展出谋献策、把脉问诊。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历史是一条恣意奔腾的长河,滚滚东去,流淌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壮歌。这是一种源自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力量,它生生不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得改革开放之先河的深圳,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率先建成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背景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引起全国瞩目。它是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可触、可感、可知、可摸的真实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见证。

时光飞弛,日月如梭;永铭初心,擘画未来。作为一个初生的婴儿,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于2008年4月28日呱呱坠地。十五年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孩,长成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十五年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始终坚守建馆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敢于创新探索,赓续历史文脉,坚持与时代同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劳务工美术、书法、摄影、征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振精神力量,擦亮奋进底色,矢志不渝朝着建成“三个基地”的目标任务昂首挺胸阔步前行:一是建成劳务工史料和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基地;二是建成劳务工历史和劳务工问题的研究基地;三是建成展示劳务工事迹和劳务工文化的教育基地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5478天的风雨同行,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见证和记录了来深建设者曾经创造的辉煌业绩、走过的火热岁月、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时光的沉淀里粲然芬芳、绽放魅力。

脚踩坚实大地,仰望万千星空。十五年以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主动作为、担当使命,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阵地功能,广泛开展“劳务工大讲堂”、“宝安区企业文化活动季”、“博物馆之家”等活动,同时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如“博物馆+学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文艺展演”等,以线下+线上双渠道的方式积极开展文博知识普及活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全市的劳务工群体的温馨之家、中小学的校外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办馆影响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十五年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齐心协力,稳步推进劳务工博物馆展品的征集、研究、展示和宣传,文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之一;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2022年入库“广东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2022年获评“宝安区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

二、文脉加持:打造宝安文化名片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前身是“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是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1978年12月18日,宝安县石岩上屋大队加工厂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署“深轻宝第001号”协议书,正式成立“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同年底,“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正式投产,该厂25名员工实质上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第一批劳务工。从“上屋热线圈厂”到“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数十年间,这简简单单的一词之变,却真实地见证了宝安从来料加工的密集型“制造基地”,发展成为如今拥有数千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智创高地”的华丽转身、精彩蝶变。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是中国最早吸引外来劳务工的地方,而宝安是深圳劳务工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群特殊的群体如何在改革的洪流中朝着梦想奋发向前,陈列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劳务工历史展厅里的1000多件珍贵文物展品,无声地述说着他们的故事,将他们的身影铭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丰碑里。

“燃青春之年华,铸劳动之华章”。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当天的庆祝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在周年庆活动当天,领导嘉宾为征文“优秀故事传播奖”获得者颁发精致的纪念文创产品和荣誉证书,向“同一天生日”的市民和精选留言入选的市民赠送专属生日文创。同时,在庆典活动的前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征集对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的祝福语,并汇聚成浩大的“祝语墙”,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围观。

桃花宜趁东风开,幸福需靠劳动来。专家座谈会是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邀请了省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就劳务工博物馆与新移民文化、馆际合作交流、博物馆与产业融合、工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原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杨宏海,深圳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黄琛,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刘明军,原劳务工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孙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宗祖盼等先后在座谈会上作了精彩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劳务工博物馆需要不断挖掘和重视劳务工的精神奉献,积极开展以劳务工为主题的相关课题研究,搜集劳务工史料,以音频、视频、文字出版物的方式记录他们“成长、成功、成就”背后的故事,加强改革开放工业遗产的场景再造模式利用,运用沉浸式交互体验、知识图谱、5G、AR、VR、AI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劳务工博物馆“特色化、主题性、原生态”品牌影响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的文化将“亘古亘今”,我们的创造将“日新又新”。这是对城市文明最好的继承,也是对人类历史最大的礼敬。2021年5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近年来,“博物馆热”在我国持续升温,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打卡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奇妙之旅”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的研讨会中,专家们从一件件陈旧斑驳的劳务工物证中,深刻解读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史前史”,通过对话和交流,仔细探寻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成长密码,增强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的文化认同,探寻一份文化传承、记忆守护、乡愁维系的共有信仰。

三、穿越历史:我们共同的记忆

文以兴城、以文聚力;文以兴业,以文润城。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宝安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是深圳改革开放历史的有力见证,被国内众多学者和专家誉为“全国第一家平民博物馆”和“劳动者的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的馆舍占地面积5231平方米,建筑面积5892平方米,主要功能分为: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厂景复原展示区,包括3个不同年代的生产线、劳务工宿舍及饭堂、放映厅等;劳务工历史展厅,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深圳经济特区外来劳务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共分为5个单元陈列,集中展示劳务工40多年波澜壮阔、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历史;临时展厅和报告厅,主要用于劳务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举办劳务工大讲堂及其他有关劳务工的活动;劳务工摄影作品陈列室和打工文学作家展厅,主要用于收藏、陈列劳务工获奖摄影作品和打工文学作家作品;后勤服务区,包括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

“岭南古邑,南粤新城;革故鼎新,得宝而安。”宝安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一方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宝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和核心位置,自古至今,宝安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哨站和桥头堡。

“伶仃洋畔,凤凰山下;物华天宝,人文璀璨。”在宝安这块南国热土上,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遗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策源地和实验田,宝安在经济腾飞、城市巨变、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诸多领域全面破题,书写了无数宝安人砥砺奋进的非凡篇章。从新中国的第一张股票,从土地拍卖的第一声落槌,勤劳勇敢的宝安人民沐风栉雨、披棘斩荆,开造了无数个“第一”。中国首家面向广大外来劳务工的打工文学刊物《大鹏湾》杂志,就诞生在宝安。

文物是时间凝固的语言,是历史无声的倾诉。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我国第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所征集和陈列的边防证、暂住证、家书、工衣、计工单、厂牌厂服、收音机、工厂饭卡等物品,都让每一个参观者思绪万千,穿越时间的厚重帷幕,洞见过去的辉煌岁月,触摸历史的真实心跳。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降生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深圳千百万劳动者大军忘我奋斗、无私付出、默默耕耘、奉献青春的真实历史写照。一帖帖照片、一封封信札、一件件实物,无一不在亲证着一代代打工人的艰辛与曲折,无一不在忠实记录着一代代追梦者在深圳梦想开花的历程,同时也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了深圳如何从一个偏僻小渔村到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与华丽转身,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再现了什么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为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参观群众的沉浸式体验,全面展现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蓬勃生机,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不断加大力度深入挖掘收集本地区的劳务工实证资源,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博展陈活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不断强化文博场馆的历史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持续扩大劳务工博物馆的塑造力、辐射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文博展陈事业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立潮头、厚植情怀,通过举办“文博+文创”“文博+旅游”“文博+美食”等活动,百花齐放、多元共生,不断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讲好宝安故事,讲好深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一代打工人的创业故事、成长故事、奋斗故事,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释放更多可能。

四、再一次出发: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与绵延,同时又滋养着社会、塑造着灵魂。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展出的每一件弥足珍贵的文件,都在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记载着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前世今生,见证着劳务工们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挥洒过的汗水,传承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让过去告诉明天,让历史照进未来。习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曾深刻指出,我们“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服务发展大局,凝聚信心力量。如今的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座展馆,更是劳务工的“加油站”、“充电站”、“服务站”。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不定期举办“劳务工大讲堂”公益讲座,向劳务工们讲授创业、普法、心理、励志、急救等知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劳务工大讲堂”现已成为宝安区的常设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此外,劳务工博物馆每年举办一次宝安区“企业文化活动季”,通过召集企业员工进行美术、书法、征文、手机摄影等比赛形式,丰富企业员工文化,激发企业员工文化创造活力,达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目的,增强广大企业员工砥砺前行的信心,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历史写下辉煌过往,时间掀开崭新一页。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近年来,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出台措施,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现在,宝安区正在全面进行“三城”建设,宝安区演艺中心、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新三馆)、湾区书城等各项地标性文化建筑正在全面加速推进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同心致远,共赴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将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继续深入推进劳务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工作,大力提升劳务工博物馆服务水准,进一步活推动文物博物结构优化,拓展文物博物与现代新兴文化业态的有机融合,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推进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更多、更大的业绩和荣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再创文博发展新辉煌,再谱文博事业新华章!


作者简介:

杨钰哲:女,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河北,先后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国级一级演奏员。宝安区政协委员、宝安区高层次人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任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宝安区博物馆馆长。

 

周涛平:男,汉族,广东梅州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学士、文学学士,工商管理MBA硕士。全国阅读推广人。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非遗保护促进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员、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现供职于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发展研究部。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1)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2)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3)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4)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5)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6)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7)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程——献给深圳市(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开馆15周年(图8)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