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五大信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6 12:04

  本报记者

  周子勋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这是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二份成绩单。报告回顾了本届政府在2014年的各项工作,并对2015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总体部署与具体安排。

  李克强指出,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体现在“三稳”: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体现在“四新”: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李克强表示,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

  基于目前经济基本面形势和今年的改革大形势,报告确定的今年经济计划引起了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从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看,除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000万人以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三大预期目标与去年完全一致外,其余都有所变化,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从去年的7.5%左右下调为今年的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去年的控制在3.5%左右调整为今年的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从去年的控制在4.6%以内调整为今年的4.5%以内、进出口增长从去年的7.5%左右下调为今年的6%左右、能耗强度从去年下降3.9%以上调整为下降3.1%以上。

  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步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上述经济指标可谓十分谨慎。某种意义上说,这显然突出了中央力求稳健的态度。那么,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报告透露出怎样的信号?笔者认为有五大信号值得关注。

  第一,中央对今年的经济增速提高了容忍度。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调降今年GDP增长目标至“7%左右”,较2014年下调0.5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背后,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即使连续出台“稳增长”措施,2014年全年GDP增长仍下滑至7.4%,其中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长7.3%。这种经济现实表明,中国经济继续维持相同的增长速度已经越来越艰难。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趋势下,中央需要调降增长目标,才能适应经济增速降挡的新常态。正如专家所言,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依靠刺激政策,中国经济仍然能够达到一定速度,但会影响调结构进程。即便GDP增速只有7%左右,在李克强总理区间调控的思路下,经济下限的就业目标也能够顺利完成。

  第二,今年的宏观政策调整将相机而动。可以看到,今年的经济政策承担了“定向调控”的任务,这一改变反映出当前“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已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而“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的表述透露出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意图明显。为了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李克强提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在2015年实体经济环境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财政收入增长已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将在调结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货币政策方面,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松紧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在2015年的执行是有弹性的,实际上延续了过去的政策执行逻辑,根据实际经济形势相机抉择。在经济景气偏冷,市场信心较为脆弱时,需要做好预期管理,谨慎动用调控工具。政策追求稳健,调控趋稳,是一种良好的预期管理模式,将在接下来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贯彻始终。

  第三,以改革红利、制度红利创造中国新的市场红利。李克强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可以认为,经济改革与制度改革的不可或缺,在当前的新常态背景下极富现实意义。国内现在已经认同,新常态下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推进市场化制度改革。只有法治、公平与竞争性的制度环境,才能激发经济活力,释放市场创新能力。

  第四,今年深化改革可能会狠抓“不作为”。从最近的一些报道看,造成经济放缓的不只有大的经济形势,官员们的懒政与不作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狠抓干部“不作为”。只有这样,各项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才有望打通。

  第五,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显著增强。今年的特点在于,民生民意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紧紧相连。换句话说,中央已经觉察到,若再不解决一些老百姓重点关注的问题,社会稳定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很可能变成“有增长、没稳定”。因此,要“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可以预见,收入差距、就业、“三农”、社会保障、医疗、生态环境等问题,将成为下一步获得资源倾斜的领域。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