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万册民国时期文献有待抢救 新工艺实现文献批量脱酸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孟 欣  发布时间:2016-11-04 10:07

  原标题:500万册民国时期文献有待抢救——新工艺实现文献批量脱酸

  “我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文献,500万册民国时期文献,或多或少存在酸化问题。民国时期文献的酸化最为严重,其中90%存在酸化问题,50%处于严重酸化的状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田周玲告诉记者,酸化是古籍纸张破碎的关键因素,也是各国着力攻克的古籍保护难题。

  日前,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一套有效的脱酸工艺和相关设备,不仅能够完成脱酸目标,而且可以批量化进行,能为我国挽救大批量亟待脱酸的文献。

  民国时期文献酸化严重

  纸张酸化是图书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图书寿命最重要的因素。纸张的各项性能随着酸化程度增加而降低。“纸张的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发生水解。纤维是长链的有机化合物,水解后长链断裂,纸张的强度就降低了。”田周玲介绍,图书纸张的PH值每降低1个数值,其保存寿命会迅速缩短,PH值降至5.0以下时,百年左右就会完全脆化变质,一碰即碎。国家图书馆曾经开展专项调查,发现我国各时期的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比较严重的有两个时期,一是唐宋元时期,二是民国时期。

  唐宋元时期的书籍因年代久远而酸化严重,但是距今仅100年左右的民国时期文献,何以成为酸化的重灾区?田周玲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造纸工艺处于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转化的初级时期,用木浆、草浆甚至稻草制纸,纤维较短,并采用硫酸铝、松香等酸性物质施胶,所产纸张酸性高。酸性施胶工艺在国内至少存在150年,彻底抛弃酸性施胶工艺至少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除了造纸工艺本身存在的酸化因素,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以及使用酸性的或含氧化物的油墨、墨水等印刷颜料,也容易加速纸张酸化。此外,霉菌也是造成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

  据检测,国家图书馆藏的民国文献纸张PH值多低于4.5。长期从事古籍整理保护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罗琳说,包括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内的很多图书馆,已经禁止民国文献借阅。许多文献甚至由于纸张脆弱,不能进行扫描、数字化工作。“如果不迅速开展保护工作,这批文献在我们手中就会消失,下一代人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罗琳说。

  自主研发安全有效脱酸溶液

  我国很早就对书籍存放、除虫、修补等有研究。收藏家将书籍小心存放、定期曝书,并形成了用纸要和原文献匹配,讲究装褙、裱褙等一系列修复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古籍修复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等陆续成立,现代科技方法逐渐与传统修复手段结合,日渐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纸张脱酸技术起步较晚。过去图书馆修复人员发现纸张酸化严重,会拆开书页,泡入碱性溶液,然后晾干。这种方法脱酸速度非常慢。“除古籍文献、民国时期文献,还有大量期刊、报纸、舆图、照片、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如此大批量的文献是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脱酸的。”田周玲说,此外,民国书籍很多用的是胶、铁钉装订,如果拆下书页,很难按原样装回去,因此必须进行整本书脱酸。大批量脱酸国外起步较早,但由于国外纸张多为皮纸,强度等方面与国内纸张差异较大,因此国外脱酸方法并不完全适用。

  如何针对我国文献特点进行快速、有效、大批量的脱酸,成为图书馆界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国家图书馆下设的古籍保护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大量调研工作基础上,对国外文献脱酸溶液、工艺路线和脱酸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研制出无闪点、安全性更高的脱酸溶剂,以及小型一体化批量脱酸试验机,有效实现脱酸。

  记者在现场看到,脱酸后的书籍不仅没有改变原貌,而且书页更加柔软,韧性更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脱酸溶液,闪点较高,不易燃烧,且无毒无害,对人对书都相对安全;脱酸后不能对纸张的物理性质有太大的改变,比如不能因为脱酸,导致纸张变硬或外观改变;我们必须通过老化试验,研究脱酸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会不会有反酸现象,或者对纸张造成其他的破坏。”田周玲表示,国图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制的脱酸溶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快干性,对人、书和环境安全友好,闪点比国外溶液更低,价格适中,脱酸后易进行回收再利用,并且可在书中适当保留一些碱性物质,抵消未来正常的酸化。

  新设备实现脱酸一体化

  储液罐、发动机,安有书架、可摇摆震荡的清洗筒,还有触摸式的操作屏。这台一人多高的庞大机器,便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重点实验室联合陕西天一洁净型煤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小型一体化批量脱酸试验机。这台设备可以一次放入四五十本书,并通过导入溶液、浸泡摇摆、排出溶液、加热烘干,最终取出已脱酸的图书。

  “我们之前尝试过将整本书直接泡入溶液,用手工方式进行脱酸。然而无论怎么震荡溶液,脱酸仍不均匀。有的书页PH值能够到8.0,有的书页却还不到4.0。”田周玲说,这台机器通过浸泡、摇摆、搅拌,让书和脱酸溶剂充分反应,使书籍实现均匀脱酸,再通过自动加热烘干,使批量化图书脱酸速度大大加快。据悉,一批书的脱酸时间大约在40分钟,加上烘干、前期准备等程序,大约需要两小时。一条脱酸生产线的脱酸处理量约为360册/日,年脱酸处理量在9万册左右。

  “该设备操作非常便捷。不同古籍的厚度、酸碱程度不同,可以通过操作平台预先设置使用多少溶液,浸泡、搅拌多长时间等,然后进行一键操作。”田周玲说,自主研发的设备和溶液将大大降低购买国外设备溶液的成本,费用不到国外成本的1/3。目前,研究团队正对溶液和设备进行微调。考虑到古籍的珍贵,研究团队主要用自己买的或者地方淘汰的旧书做实验,直到各方指标均通过专家和社会广泛认可后,才会在馆藏珍贵图书中投入使用。

  该研究成果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罗琳表示,该脱酸工艺有针对性强、造价相对便宜、便于推广、便于操作等优点,目测和数据检测均满足脱酸要求,特别是能够对书籍进行整本脱酸,意义重大。“古籍的装订、包角都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许多珍贵古籍以银包角、丝线装订,如果拆开将无法还原。整本脱酸能够充分保证书籍的整体美观。”他建议,检测时应格外关注脱酸对纸张的二次影响。技术成熟后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保证该技术最大程度服务于文献保护与抢救。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