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传承建湖杂技 弘扬发展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作者:金重庆  发布时间:2017-08-28 09:0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刻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这些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生产生活、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存续千余年的国家非遗项目“建湖杂技”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传承发展“建湖杂技”则是当代杂技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聚力聚才聚智,在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实现转化创新,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湖杂技、传承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2017年1月,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引起了强烈反响。“建湖杂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水乡百姓千百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建湖杂技”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加大保护传承,让“建湖杂技”活起来

  2008年,“建湖杂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苏省杂技团是保护传承该项目的主要载体。“建湖杂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建湖杂技”需各层扶持,多方助力。

  政策扶持,激引建湖杂技内生动力。“建湖杂技”被纳入国家非遗名录后,建湖县委、县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多次深入调研。为了进一步激发传承发展活力,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激励政策,从阵地建设、人才招录、艺术创作、经费保障、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方面予以扶持。先后出台了《建湖县文化惠民创精品创特色工程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支持江苏省杂技团发展的意见》等10多个文件,将精品创作纳入扶持计划,将采购杂技产品与服务纳入政府惠民利民实施计划,全方位、多层次支持省杂技团发展壮大,着力推动艺术品质、阵地规模、人才队伍等跨越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湖杂技中长期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计划书和时间表。在利好政策的扶持激励下,全县杂技人斗志昂扬,信心十足,撸起袖子加油干,倾力打造“建湖杂技”艺术品牌,做靓“建湖杂技”文化名片。

  引才引智构筑传承发展人才高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艺术创新创作的核心,是实现非遗文化转化创新的根本保证与纽带,是促进“建湖杂技”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所有的进步都是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也都是依靠人来完成,“建湖杂技”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我们放眼全国聚人才,激发广大人才的创造力,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建湖杂技”发展中来,在这里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对此,我县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杂技人才工作。

  注重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加快杂技理论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建湖县杂技研究所,从理论的高度对建湖乃至中国传统杂技项目予以梳理甄别,从中萃取精髓精华,汲取养分灵感,用先进理论支撑、推动建湖杂技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注重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秉持“事业聚才、环境留人”的原则,采取本土培养与引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一条挖掘、释放“巧实力”的艺术创新之路,借力创精品、育人才、拓市场、塑品牌。2016年,柔性引进了国内外各类杂技奖项“大满贯”导演何晓彬,在建湖挂牌组建“何晓彬创作室”,以创作室为纽带吸引了国内多位有才气有名气的艺术家深入建湖、扎根建湖,聚力传承发展建湖杂技事业。同时,何晓彬还被纳入2016年省“双创人才”资助计划和盐城市“515”人才计划。省杂技团青年编导韩晓龙还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邀请参加庆祝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创作工作。

  强化传承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培养申报各级非遗传承人。目前,“建湖杂技”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5名,县级传承人24名。非遗传承人不只是一种文化身份,更是一份文化担当,肩负着传承发展“建湖杂技”的使命。对此,县杂技研究所参照其它非遗项目传承人考评办法制定了“建湖杂技”传承人业务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对掌握特殊技艺的老艺人采取项目传承补贴制度。

  强化演艺型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青黄不接,新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湖杂技”人解放思想、打破区域限制,放眼全国,定期走出去寻找生源,广聘优质师资,加强后继人才培养。经过这几年的尝试与努力,已成功招培杂技新苗3批,150余人,有效缓解了人才压力。

  交流展示盘活现有杂技艺术存量经调查,目前建湖县有22家杂技马戏团体,从业人员达1500余名,有羊、猴、虎等各类动物100余只,常年活跃在江西、内蒙、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为了进一步调动各团体招揽人才、编创节目、创新作品的激情与决心,积极服务,主动搭建五类展示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平台。集中反映多年来“建湖杂技”传承发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县杂技人先后在《杂技与魔术》、《大众文艺》、《剧影月报》、《文化月刊》等杂志上刊发理论文章78篇,有11篇在省级以上杂技理论征文比赛中获奖,承接省文化课题研究3项。

  历史传承与当代精品展示平台。真实反映国家非遗项目“建湖杂技”的本真性和历史演变,展现杂技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的潜力与成果。日渐改变人们对杂技的传统印象与认识。

  研修、研习、培训传承人才教育平台。反映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新生代的最新体验与成果。用好用活用足江苏杂技培训中心这一省内唯一的官办的杂技人才培养机构,鼓励杂技爱好者、民营团演员在闲暇时沉静下来,到培训中心接受再教育,从理论层面、技艺层面寻求成长与突破。选拔、委派优秀教练、演员、经纪人等参加国家和省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国家和省杂协、省文化产业协会举办的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班,借力提高业务水平。

  传统杂技技艺大赛。为身怀绝技的杂技艺人提供一展精湛技艺的平台。

  展演互动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举办建湖杂技展演展示活动,鼓励杂技团体、民间艺人登台献艺,交流互鉴。

  立足丰厚土壤,让“建湖杂技”热开来

  建湖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热情高涨。建湖是我国传统杂技三个发源地之一,“建湖杂技”被誉为南派杂技的代表。杂技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里的人们爱看杂技、练杂技、演杂技,自觉关注杂技的发展动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建湖杂技”的普及发展,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利民工程。县政府借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契机,在全县范围内选购杂技节目,制成“菜单”在建湖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供群众“点单”。将传统文化“建湖杂技”作为公共文化产品送到校园、农村、企业。主要采取两大惠民形式,一是开展“建湖杂技村村到校校到”工程,将传统杂技送遍全县235个村(居)和53所学校。二是开展“建湖杂技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每周六下午在县大剧院举行精品杂技展演。两种形式区别在于村校演出多是露天场所,表演的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型节目。剧场内演出的则是近年来建湖杂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均是在省级以上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是让杂技重新走进百姓生活,走入百姓视野,增进群众对杂技艺术的感知与了解,造浓杂技演练氛围。

  扎实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普及。为了增进市民群众对建湖杂技历史演变、技艺特点、发展规律的了解掌握,县杂技研究所会同县非遗保护中心搜集史料、设计版面、布置展台,成立开放了“建湖杂技非遗陈列室”,县展示馆设置了“建湖杂技”展示板块,县内多所学校也布置了非遗文化墙、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建湖杂技的起源与发展。省杂技团还定期开放排练厅,迎接在校师生、社会群众走进练功房,近距离感受杂技的神奇与魅力。寒暑假期间,省杂技培训中心增设培训班,为广大青少年杂技爱好者提供基础性教学服务。定期组织专职教练深入学校课堂,讲授杂技知识,辅导学生演练杂技,六·一期间还协助师生编排杂技作品,经常选派节目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种种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影响市民文化习惯,引导群众欣赏杂技艺术。

  建湖县杂技研究所积极与市、县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互动,邀请美术家、摄影家及广大青少年美术爱好者深入排练厅、剧院体会欣赏杂技艺术,挖掘题材、寻找灵感,创作了大批杂技类美术、摄影作品,并成功在建湖县美术馆展览。

  扎实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近两年春节期间,建湖按照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部署精神,积极参与各项对外文化活动。先后赴美国、德国、英国、文莱、苏丹等国家参加“欢乐春节·精彩江苏”系列文化活动,圆满完成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场次的文化交流、招商选资、项目推介、友好城市建设演出活动,充分发挥杂技文化的纽带桥梁作用。用既具传统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杂技表演赢得国际观众的喝彩声、赞誉声,展示中国精神的博大、渗透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中推进建湖杂技国际化发展历程,锻炼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杂技队伍,加快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14年省杂技团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盐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示范基地”,2017年被省文化厅表彰为“2016年度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

  着力统筹推进,让“建湖杂技”传下来

  近年来,建湖以作品为抓手,逐步探索出一条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振兴的全新模式。以优秀作品拓展市场,以市场反哺非遗事业,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以项目为纽带引进、培养一流专业人才,凭能力说话,靠业务服众,使全体杂技人自觉谋求进步发展,提高艺术层次。与市场脱节是当前很多非遗项目传承发展面临的窘境,不少非遗文化依然是躺在书本里、拷在光盘里、搁在展厅里,难以进入市场,仅靠政府和一些公益组织的保护,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建湖杂技”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强化技艺传承。千方百计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失传,一是注重技艺传承,倾力培养更多杰出的杂技从业人员,让杂技艺术在水乡建湖这片热土上枝繁叶茂,繁荣兴盛。二是注重培育观赏群体,通过优秀作品吸引群众走进剧场观看杂技,通过展示展演、课堂讲学等系列活动,引导观众看杂技,评杂技。

  强化艺术传播。在扬弃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集中智慧创作一批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作品。不断创作技艺并重、形意相融,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彰显中国精神、突出中国风格、展示中国审美的作品,用精品力作赢得认可与尊重。通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扭转困境、打开局面、攀登高峰。

  创作精品力作,不断在国内外杂技赛场争金夺银,用“顶天立地”的作品赢比赛,以奖牌树品牌。不断深入基层,用“铺天盖地”的杂技演出惠及群众,以口碑塑形象。近年来,建湖汇集人才、整合资源,创作了60多个杂技节目,先后两次获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获国家文华奖1次,金菊奖1次,省级比赛金奖16次,3次登上央视舞台。

  创排大型杂技舞台剧。其中,2013年投创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以文化贸易的形式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连演27场,打破了2011年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在该中心演出21场的纪录。用贴近西方观众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的“国际表达”演绎中国故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纽约时报、BBC等30家境内外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2016年10月,成功创排了国内首部结合古典诗词文学与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诗词歌赋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并成功献演上海国际艺术节,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韩国等10多个国家及国内2000多位嘉宾、观众共同欣赏这台精美绝伦的艺术盛宴。期间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50家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年间,100分钟的演出带领观众徜徉在湖光潋滟的江南水乡,流连于烟雨涳濛的黛瓦粉墙,聆听丝竹管弦的余音绕梁,咀嚼诗词歌赋的意味深长,共鸣小桥流水的人生理想。独特的情感体验,是这部作品区别于传统杂技剧的根本所在。

  强化文化传扬。宣传推广是推动“建湖杂技”传承发展的有力臂膀和重要手段。在创作优秀作品的同时,大力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知名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新兴平台等宣传展示,让建湖杂技人努力拼搏的先进事迹流传更广,感染、吸引更多能人志士参与建湖杂技事业的传承发展,让优秀的杂技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示营销,让实力雄厚的建湖杂技团参与到国际竞争。

  “建湖杂技”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件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尽头的事业。建湖杂技这一特色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不息,主要在于祖祖辈辈的杂技人的不懈努力与责任担当,自觉践行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当下的建湖杂技人来说,我们必须坚定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项目,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高度开拓进取,力推“建湖杂技”蓬勃发展,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者:金重庆,建湖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生活 | 艺术 | 综合 | 图片

版权所有 by 中国时代文化网

事务邮箱:shiwu@china-timesculture.org

ICP备171625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