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竹馨香
文/春序
如果说去一个地方需要什么理由,那么我去赣州峰山一个叫新建的村庄,缘于看到一个关于手工腐竹的视频。镜头里,山村人家的锅灶里蒸汽氤氲,妇人在灶台前有招有式地添着柴火。
火是古老的图腾,橙红色的火焰从灶膛吐出火舌,一锅锅浓稠的豆浆慢慢转化成腐竹……锅里豆浆凝成皮,妇人双手捻起一片腐竹挂在竹篙上,腐竹沥出的豆浆滴回锅里,等着下一锅的凝皮。豆香随着蒸汽升腾,长长的竹篙上挂着一片片金黄色的腐竹。光影里,它们有着黄葛树落叶的色泽,有着水脉流动的肌理。这种带着柴火味、乡土味的传统美食手工制作技艺,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跟小刘说,这个视频拍得好,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豆浆的香味。
小刘,“90后”村干部,是个土生土长的新建村天井坞人,他说自己就是闻着豆香长大的。印象里,凌晨,他还在睡梦中,天井坞就醒来了。家人在灶屋忙碌着磨豆浆、煮豆浆、晾腐竹。古老的石磨,和着时光流转,吱吱呀呀地响个不停。弥漫的腐竹清香,溢满了天井坞的上空。后来外出求学、当兵,每每思乡,就会想念这一股豆香味。
车子在绿浪里蜿蜒前行,山谷间偶尔现出几栋白墙黑瓦的农家院落,转眼又不见了。清新的空气携着满满的负离子从车窗外灌进来,这让我找到一种久违的进山的感觉。公路旁一栋像工厂一样的大型建筑物闯进我的视野。楼顶上的大广告牌“峰山里”几个大字吸引了我视线,下面一行小字“天然饮用水,源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工厂依山而建,白色的建筑,以青山为背景,显得格外清爽。小刘说这是村里的水厂。都说峰山山好水好,被关在不远处的城区的我,却不知这里有个这么大的水厂。要知道一个地方能建水厂,说明这里的水质是上好的。一个地方水好,滋养出来的民风物产肯定有别于其他地方。
新建村位于章贡区最南端,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古有一条驿道穿村而过,现有S226砂园线公路近通王母渡,远至信丰、广东。
路是村人通往外面世界的纽带。村里年近八旬的老会计讲,古驿道有几百年历史。1958年开始修公路,之前村人都是走古驿道出村,去沙石埠赶集、卖腐竹,去王母渡走亲戚的。这里山多田少,腐竹曾是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老会计指着厅里的一排竹篙说:“这些都是以前家里做腐竹留下的工具。”
屋场里,妇人们在家门口切萝卜,趁着日头正好晒萝卜干。我们走过一条巷弄,攀上一级级台阶,一座古祠像一位长者站在高处凝望着自己的村庄。高高的围院,飞檐翘角,青瓦护顶,青砖筑墙,砖上的铭文“谢允文堂置”向后人传达着一个家族的重要信息。走出祠堂,转过几个屋角,走进一户依山的农家院落,小刘说,这就是做腐竹的人家。
晒坪上,一根根竹竿放在木架上,长长的竹竿上晒着新出的腐竹,一排排一列列俨然就是一个腐竹方阵,阳光满院,腐竹闪着金黄色的光,让人感到一种食物的庄严和秩序美。
一对夫妇从屋里迎出来,我认出他们就是视频里做腐竹的夫妇。妇人摆好茶粿,热情地招呼我们在院子里喝茶,讲着今年的豆子品质好,做出来的腐竹品相也好。桌子已摆好碗筷,男人端出一锅热气腾腾的豆浆,一股豆香味扑鼻而来。一碗豆浆下肚,一种很本土的味道被身体记录,暖意从体内升起。
妇人说,自己十七岁就开始做腐竹,在锅灶前一做就是几十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是村里做腐竹最鼎盛的时期,几乎家家都开有五口锅做腐竹。老早以前,政府就有了帮扶政策。为了扶持村里腐竹产业,政府给家庭困难没有石磨的人家买石磨。做腐竹是个辛苦活,每日起早贪黑。凌晨两三点,各家各户就亮起了灯火,新建村可以说是“最早起的村庄”。
妇人带我们参观院落旁的腐竹作坊,两条长灶十口平底锅正冒着热气,蒸汽升腾豆香满屋,锅里的豆浆凝出一层皮,这就是腐竹。妇人说:“这一个锅能做三斤多豆子,一天做三十三斤豆子的量,出成品腐竹二十斤左右。作坊里,现在有了电动磨浆机、摇桨过滤器,省下很多时力,但其他的工序都不能省工。做腐竹要先破豆子,去豆皮——一个豆皮都不能留。豆皮带涩味,如不去干净,做出来的腐竹就不清甜。如用黑豆做腐竹,更是要仔细,只要有一个黑豆皮没有去掉,就会影响整锅腐竹的色泽和口感。”灶堂里柴火闪着暖光,煮浆最要技巧,豆浆煮开后,用木刮刮去豆浆上浮沫,锅里温度要控制在80摄氏度,让豆浆表面凝固成皮。言语间,妇人麻利地捻起腐竹,上竹篙,下一皮腐竹凝皮要十分钟左右,如此循环往复。
妇人用筷子从锅里夹出一块腐竹,让我们尝鲜。我是第一次吃刚出锅的鲜腐竹,那入口绵长的豆香,至今记忆犹新。
我看着作坊里一口口浅平底锅,好奇地问:“锅里最后剩下少量豆浆时,是不是要倒入另一口锅汇总制作?”
妇人笑着说:“那不能,这才是精华呢,每一锅都把豆浆熬干为止,最后一张腐竹叫糖竹。只有这种柴火灶做的手工纯正腐竹,才能做出糖竹。”
“糖竹”,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糖竹,甜,是一锅腐竹的精华所在,大补。村里的女人坐月子,家里都会储备好糖竹,用糖竹与梅干菜炖肉给女人吃。腐竹煲、鲜腐竹炒蛋、腐竹炒肉是家常菜。
腐竹寓意“富足”,是外村人逢年过节送礼的珍品。但在新建,它却是家常菜,更是重要宴席上必不可的菜品。谢家人最早在黄沙村,后由黄沙迁至阳埠,再至新建。谢氏总祠在黄沙村,但总祠里同时供奉着多个姓氏祖公。每过三年,总祠都要举行一次“太公出巡”。届时,各姓氏纷纷将自己的祖公抬往各自对应的村庄以待敬拜,于是各村就有了接太公的古老习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锣鼓声起,人山人海,村里男女老少都纷纷去拜太公祈福。然后,寻根问祖,办腐竹宴,喝客家水酒,这是祠堂最美的盛事。
一到秋冬季节,妇人家里做的手工腐竹就供不应求。一家人也曾试着扩大规模,但人手不够,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请熟练工又很贵,做下来也没什么挣头。手工腐竹产业进入尴尬的时期,这就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的艰难之处。
妇人说,村里青壮年如今都出去打工,慢慢地很多人家都不再做腐竹,自己是村里为数不多把做手工腐竹这门技艺坚持至今的人。随着产业推进,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更便捷的现代化腐竹加工厂。腐竹,加上精美的包装,在市面上很畅销,价格也卖得高。而手工腐竹,费时费力,价钱也提不上去。有人建议她跟着市场走,加点什么添加剂,让腐竹更有卖相。但妇人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做自己的老式传统手工腐竹。她说:“好东西,不怕没人要。”
村里也计划建个村腐竹工坊,召集村里会做腐竹的人做腐竹,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把新建村的手工腐竹品牌传播出去,带动更多的村人回乡创业、就业。也将尝试设立手工腐竹制作的体验工坊,组织爱好者、学生研学,传承传统制作技艺。
小刘说,年少时,总想着离开这里,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去更大的城市工作。长大后在外拼搏,绕了一圈,还是觉得家乡这片沃土最养人。我很理解这种感受,或许正因为一次次离开,我们才能一次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故里。
回程的路上,脑海里仍萦绕着腐竹的馨香、糖竹的蜜意……峰山赋予了新建村好山、好水,新建村也就有了糖竹一样沉淀下来的美好。新时代的村民守住了新建村的“古”,孕育出了新建村的“新”。
春序:本名赖丽芳,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文学刊物及报纸副刊;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市级大型展览并获奖。出版散文集《夹湖谣》,入选赣州市“客家摇篮·文艺精品奖”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资助项目。